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习者从同一起点出发,使用相同的大纲和教材,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着相同的教学活动,在共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要求学生达到相同的终点。这种不管学生差异,不分学生个性的“大一统”、“千人一面”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导致学生厌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不少的“年轻老头”。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及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改革教学也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新课程还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相似文献   

2.
改进讲授方法促使学生乐学湖南师范大学黄中益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不是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从偏重知识的教学转向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从消极适应学生智力水平转向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地生动...  相似文献   

3.
当代发展观念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发展观念作为发展理论和发展科学的前提和核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第一阶段是从发展的客体论到发展的主体论,即从把发展归于人之外“物”的发展,以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为尺度转向以人本身的现代化为发展动力和根本标准的发展观;第二阶段是主客体相关论,其理论有“中心—边缘”理论或依附论以及佩鲁的发展主体、文化价值和世界交往的整体结构论;第三阶段是从消极的多极主体交往论所造成的“文明冲突”转向多极主体模式所体现的全球化发展理论,并展示了跨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脑的机能。创新能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因此,教师循序渐进、有意识、积极地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角度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彻底地转变观念,从“教学”转向“学教”,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清醒…  相似文献   

5.
教育伦理学视阁下的合作学习研究,旨在通过对合作学习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它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个体”的发展,从“方法”的运用转向对“目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何小勤 《广西教育》2007,(11A):36-3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要求我们要把教学目标从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持续地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心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则应抓住“乐学、会学、创新、运用”几个方面来落实这个理念。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学功能从“人才培养”落实为“立德树人”,关涉教学范式改进。教学范式改进是行动的学问,设计研究的方法论能够确保改进有效与正当。没有情感的健全发展不会有人的健全发展,情感教育理论适合教学范式改进的设计研究。改进原因在于,中国大学教学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认识关系、社会关系和自我关系三个维度出现目标错位;改进计划包括教学开发范式从“技术理性”导向转向“设计理性”导向,教学评价范式从表现性评价转向真实性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范式从“技术熟练者”转向“反思实践者”;落实改进计划在于制度化的引导、专业化的规范和生活化的确保;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判断和反思改进质量,通过设计研究的迭代,增进教学范式的立德树人质量。  相似文献   

8.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未来社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目标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性、差异教育;教育内容从补救性为主转向以发展性为主;教育队伍由兼职趋向专业化:教育规模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9.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为看,以由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理论历史发,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重结果但更重过程;重成绩但更重能力。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信号灯、指挥棒,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教师也应该从教学主角的角度转换过来,甘当配角,努力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和“关注个性发展”为两个基本点,切实贯彻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课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的准备与操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必须改变教学设计理念,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教的策略,并变设计“教案”为设计“学案”,以进行多元目标指向的主导线索设计:变关注设计的路径为关注目标的达成;用“情境”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采用“主体取向式评价”来控制课堂进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原有的教学行为已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已势在必行。本文试着从四个方面来重塑教师的教学行为。分别是:教师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向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代以来,关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在调整和变化,从清末的德智体“真国民”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才培养观。我国“五育”思想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道德教育一直备受重视、注重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主要关注社会价值转向关注本体价值。展望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凸显人的价值与发展;要坚持“五育”互通互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钱晓冬 《云南教育》2004,(34):38-3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融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发展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对当今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完成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一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构建世界“大三角”的外交战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确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结盟,不当头,以发展求安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求一个安全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2010,(4):11-11
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支持中心,其工作目标源于区域内学校、教师、学生等服务对象需求的变革,所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普陀区教育学院的职能定位已从原先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转向“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和教学资源中心”,即从对人、事的管理转向对知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稚动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动力有两个:一是坚持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道路理论的执追求;一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正是这两种动力使他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出发,逐步转向黑格尔的“理性”观念和弗洛伊德的“爱欲”概念,最终形成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结合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中学物理教学新课标指出要“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呢?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体现在。  相似文献   

20.
吴羽君  刘远 《教育导刊》2001,(15):85-87
面对时代、社会和教育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语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语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教学的最佳途径。面对教育发展和语教学现状,语教改要真正的触及语教学的灵魂,从语教育关注的目标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出发,我们提出构建“主体一发展”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