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救国会在华北事变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始终围绕着停止内战,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并开展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对于推动国内和平团结御侮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救国会对各党各派作了大量工作,如帮助中共进一步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其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调整;如劝说和敦促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走向团结御侮之路等,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制造“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国内外的抗议浪潮汇成了一股逼蒋团结御侮的强大政治压力,也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七君子”事件本身成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国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尽管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的破坏,也有两次破裂,但无论哪一次合作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审时度势,从提出“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转变策略,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广  相似文献   

5.
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并维持十年之久,虽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宋庆龄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宋庆龄努力促成国共两党的接触与联系,大力推动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正  相似文献   

6.
1927—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内战。“七·七事变”以后,面对日寇妄图灭亡中国的咄咄逼人之势,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经过大量艰苦的统战工作,再加上全国各界群众抗战热情的高涨,从而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共两党也开始了第二次合...  相似文献   

7.
杨虎城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他和张学良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功于国家民族”,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一杨虎城倡导抗日,反对内战,联合红军,促进“三位一体”的形成,支持西北抗日救亡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①。1933年,杨虎城大力援助冀察绥抗日同盟军,并将所部四十二师开赴华北参加抗战。杨虎城不仅主张抗日,而且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后 ,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基本形成了合作局面 ,但围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和西路军问题两党激烈冲突 ,揭示了国共两党关系从停止内战到合作抗日的转变过程中又让步又斗争的特点。也表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 ,付出了重大牺牲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虎城将军是中外著名的爱国军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他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最先倡导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深恶痛绝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逼蒋抗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同张学良一起,十分坚决而又极其果敢地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他仍然不懈地致力于抗日的宣传活动,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爱国行动极端仇恨,将他监禁十二年后加以杀害。今年是杨虎城被害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黄昌西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核心。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全民族的团结抗日,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偶然看到八年级《“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有这样一段话:“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这里有个疑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场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形势下,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握手言和。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两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联合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政治、物质基础。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下面就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作一具体探讨。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意味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和共产党“联蒋抗日”方针的胜利,极大地壮大了抗日阵营的力量。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和组织“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当时执政的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公开下令“侈言抗日者杀无赦”对日寇的大举入侵,实行不抵抗主义,企图以局部妥协退让来换取日本的停止进攻。一九三一年十月,蒋介石秘密派许世英赴日与日外相币原会谈,表示:“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以同意向日本……让出东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这次大会后的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这一形式广泛发动工农,团结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走向高潮的重要起点.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左派和全国人民与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学术界基本一致的意见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反对和阻挠,国共两党始终没有形成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这一特点给统一战线的巩固增加了困难”①。这个评价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第二,对此含有批评和否定的意思。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又发出了建立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号召。在此形势下,重新讨论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不同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15.
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推动及其政策影响下,在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下,在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建立起来的。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我党多次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一九三五年华北事变发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我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提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实行对日抗战,红军“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同年十二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最广泛的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之所以坚持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从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推行的东方革命战略来看,共产国际力图通过国共合作,以打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势力,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又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唯一可以接受的合作方式。第二,从共产国际特别是其代表马林对中国革命和国共两党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马林和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人加人各种民主党派和组织的做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而且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的步伐。7月15日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抗战态度。8月2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这次合作具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社会各阶层一致抗日,为了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即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抗日积极性,对打败日本法西斯、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以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富强,在广州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共产国际的决议,决定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共产党人和孙中山的共同努力,在“三大”后不久,国共两党的合作便得以在一定革命纲领上迅速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不仅给革命力量的壮大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而且为后来的国共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因而时至今日,它仍受到革命者和许多关心祖国命运的有识之士的赞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