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通过对巴金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命运进行探究,探讨塑造悲剧人物的艺术手法,解析巴金笔下悲剧人物层出不穷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透析巴金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2.
"201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新版的《巴金全集》将新增6到9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周立民告诉记者,"此次将增补大量此前从未披露过的书信,以及一些对于巴金研究十分重要的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3.
1940年,宋云彬在桂林曾发起“研究巴金”运动,巴金不同意“研究巴金”中对他的批评,这是巴金和宋云彬之间生活上有大的交集的事件.由这事件延展方面和事件影响来看,宋云彬和巴金或在性情或在见识上多有不同.巴金和宋云彬之间没有建立深厚友情,桂林“研究巴金”运动之后,他们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基本是在大的文艺人群交流与活动环境下才有.宋云彬日记《红尘冷眼》多处提到巴金,可资为了解巴金和宋云彬交往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那事·那人·那魂》《一个诚实的人》《那双美丽的眼睛》,……这是“走近巴金,阅读巴金”征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文章在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同学们对巴金的尊敬和爱戴之情:作为巴金的母校,上海市南洋中学发起这次征文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读巴金的作品,学习巴金讲真话的品格,了解一位“人民作家”的心。巴金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去阅读巴金,去走近巴金。  相似文献   

5.
在巴金文学生命中,译介与传播俄罗斯文学有着很显赫的位置。巴金对俄罗斯文学进行译介和传播的贡献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中的重要一章。巴金译介俄罗斯文学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巴金往往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译介这些作品,而是从思想、精神和情感的角度来接受、喜欢它们,并把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翻译能成为巴金表达自己内心“隐衷”的渠道。俄罗斯文学作为巴金借来的武器,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发挥着启蒙民众、唤醒青年人独立意识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的文学精神随同巴金的文字在中国读者中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巴金对出版工作的主持下,及巴金热爱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译本。  相似文献   

6.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7.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巴金研究”栏目创办于2009年,每期发表1~2篇原创的巴金文学研究论文,1年共4期。栏目以探索学术深度、展现学术动态为职责,真诚虚心向国内外巴金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吸收优质论文。“巴金研究”栏目的开办是对黎明职业大学既有的巴金研究传统的传承,是对巴金与黎明职业大学深情厚谊的珍视和光大,它努力在高职院校学报里展示科研特色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0,(19):158-159
为纪念巴金先生逝世五周年,巴蜀书社近日出版了《巴金祖上诗文汇存》。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人生与社会的出路,年轻巴金远渡重洋,奔赴法国留学。在救援萨珂、凡宰特运动中,巴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创作处女作《灭亡》。萨、凡遇害后,他写作《杀人的盛典》《两个世界》,充分发挥左拉"我控诉"的文风。在遥远异国他乡,巴金正式步入文坛。半个世纪后,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瞻仰周恩来故居,凭吊赫尔岑墓地,重游写作《灭亡》时居住的小旅馆。在西方作家群体中,巴金受到影响最深的当数法国的左拉与罗兰。巴金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均有法译本,法国掀起了"巴金热"。穿越时空隧道,巴金成为中法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22日—23日,第十一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受中国作协、上海作协、巴金故居等主办方邀请,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林其天、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马凡以及巴金研究所李金锋老师等代表学校参加研讨会。第十一届巴金学术研讨会是上海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最重要一项,研讨会主题是"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林其天书记、马凡院长、李金锋老师与众多的与会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和他们一同分享和了解目前国内外巴金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并就《黎明职业大学学报》"巴金研究"栏目向与会专家作介绍和发出稿件征求。原黎明职业大学文史系主任,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燕丽也在会上就巴金与黎明职业大学的渊源作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日报网消息,近日,86封曹禺先生和巴金先生的通信在上海巴金故居被整理出来。除5封巴金的信和3封曹禺的信分别入选过《巴金全集》和《曹禺全集》,其余均为首次和世人见面,部分信件连家属都未曾见过。这批信件是整理巴金故居时的新发现。86封通信(含2封电报)历时半个世纪,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至曹禺病逝。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巴金研究热度不减,而且研究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热潮。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巴金的主体研究以及视野开拓与方法多元的创作研究,巴金及其创作的比较研究,巴金与地域及其文化的研究等新变化新进展方面进行了大致梳理、考察,试图把握近几年来巴金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巴金在桂林抗日文化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两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这两部作品的翻译反映了意识形态对巴金的翻译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影响,体现了巴金的"信"与"达"的翻译态度。本文从意识形态理论这一宏观视角来探讨巴金的翻译选择,从传统的微观翻译理论来观察巴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14.
解读巴金的无政府主义,必须很好地把握巴金与克鲁泡特金之间的关系。克鲁泡特金作为巴金的精神导师,对巴金的影响既是单向的,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笔名的取名,而且在思想、创作等方面都打上了较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巴金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巴金对饱受旧礼教、旧制度毒害的女性寄予同情,对敢于同旧制度抗争、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寄予赞扬,巴金同时希望那些争取自由和价值的新女性能承担起女性应有的责任。巴金的女性观是复杂的、矛盾的,这与巴金的家庭教育、个人信仰等复杂的思想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意义”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表现了从整体、宏观的视角论定巴金及其创作历史意义的研究取向。这种研究取向始于1990年代初,延续至今。关于“巴金的意义”话题的讨论中一直存在赞誉和贬抑两种声音。对巴金意义的论定不应拘泥于赞誉与贬抑两种情感态度,而应该切实发掘巴金的历史意义和他与现时代的深度关联。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0,(2):28-41
在日本,巴金的代表作品几乎已被译成日文,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然而,至今很少有人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整体倾向进行梳理与分析。本文将从有关巴金六部作品的研究成果中选出发表于1935年至2019年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围绕"巴金思想研究"与"巴金作品研究"这两个层面来介绍日本巴金研究的整体面貌,阐明巴金革命思想的理想化、观念性倾向,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以及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巴金早年诗歌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关注丧家的小孩,抒发对压迫者的愤恨与反抗,探寻理想与光明,具有直面现实、人生、世界的眼光与胸怀,这与巴金的其他作品形成"互文"关系。巴金早年诗歌以明心见性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巴金的人生追求与情感基调,这为理解他的其他作品与他的性格气质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注脚。需要更多地关注巴金早年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以完整呈现一个丰富、伟大、悲悯的巴金。  相似文献   

19.
巴金《随想录》出版后,学界才开始对巴金思想中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经过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研究多停留于感悟式评价,从21世纪开始的研究则从多角度对巴金忏悔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但是巴金忏悔意识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领域,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巴金《随想录》出版后,学界才开始对巴金思想中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经过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研究多停留于感悟式评价,从21世纪开始的研究则从多角度对巴金忏悔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但是巴金忏悔意识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领域,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