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该文对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翻译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对中国2012年至2014年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同时指出现今我国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以后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辅之以文献计量统计法对国内自2008年至2020年发布至中国知网有关"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55篇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近13年国内对该理论研究的应用领域、研究现状等,并针对研究不足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我国翻译理论应用及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用CiteSpace V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统计并产生相关知识图谱,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9年内我国"翻译伦理"相关的720篇科研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并利用其出现频次的高低绘制出量产作者,核心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量化分析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旨在探索国内翻译伦理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对于翻译伦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翻译策略的探讨以及伦理模式的构建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1949-1966)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黄金时代,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翻译史著、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予以分析和剖释。文章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生产/出版研究、译者文化生态研究、理论融合研究四个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梁爽 《海外英语》2015,(4):47-48
中国服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选民先生(2012)曾提出:"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这对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很大启发。该文以文化自觉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借助中国知网搜索平台,对近20年来以"商务翻译"和"商务英语翻译"为篇名的文献进行发表数量、文献来源、研究作者单位分布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由此对国内商务翻译及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为日后在相关领域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公示语翻译在21世纪已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内容以及洞见做出总结,为今后对公示语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张立柱 《海外英语》2014,(13):111-113
2013年8月,新一轮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正式启动,题型将进行新的调整,尤其对考生翻译能力的考查力度将进一步加强。该文回顾了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历史,详细比较研究了历年翻译题型的变化;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当前我国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缺失进行反思,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实现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的转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18):88-89
作为中国当代多产的翻译家,方华文教授无论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方华文教授提出的"红色"翻译理论的内涵是"红色中国,红色翻译"。通过与西方翻译的政治性思潮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中国乃至世界翻译界一笔难得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流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作为陶冶我们少年儿童情操的"启蒙者"和"开发者"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儿童文献的翻译工作一直是其译制人员工作、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近年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研究、发展及其衍变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发展的基本流向,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得失问题,以期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发展获得巨大突破的今天,仍旧怀揣着一颗"进取"之心,对儿童译制作品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角色被定为"仆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我国对翻译家比较有意识的系统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本文回顾了译者角色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要对他们的宝贵的翻译经验和技巧进行整理研究,重视其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以利于中国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翻译研究选题的现状为了了解目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现状,笔者对《中国翻译》和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都丽丽 《考试周刊》2008,(20):229-230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2000-2004年的论文发文量、学术栏目、作者情况和参考文献等4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该刊在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指导、翻译教学方法探索、翻译研究人才培养、翻译研究信息传递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翻译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是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一份权威性刊物,在我国翻译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6月19日至24日,我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阅读中国翻译史:第五届中国翻译史研究暑期班"。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于2009年举办首届"中国翻译史研究暑期班",旨在培养翻译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推进中国翻译史研究。前四届暑期班分别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举办。此次暑期班吸引了来自内地、港台以及日本27所知名高  相似文献   

19.
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经连续7年居全球汽车产销量首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汽车消费大国。在此背景下,对汽车广告的翻译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探讨广告翻译策略时,应该重视广告的目的和功能,将其与"目的论"翻译理论结合在一起。对中英文汽车广告进行分析、研究,运用目的论翻译理论,结合中英文汽车广告语言特征,通过一些实例,总结出实用的汽车广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金安  张珊 《海外英语》2014,(5):173-175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该文拟对中国翻译美学的起始界定,学科定位和理论应用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翻译美学运用的层级问题,将翻译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以美学方法和标准对翻译进行系统阐释,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