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尔斯的正义概念中正义的对象即是用来分配社会最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的基本结构,而社会的基本结构就是社会管理制度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体系。因而,将社会基本结构分解为社会基本的管理制度,并借用罗尔斯考察社会基本结构是否正义的原则理论,来考量构成该基本结构的制度的正当性,从而将制度的正义价值在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由于程序机制是一种现代社会分配制度中的常用机制,而程序正义理论从结果正当的层面上实现了分配正义的价值,因而,有必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纯粹程序正义实现的条件及纯粹程序正义理论实现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伍德与胡萨米在"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焦点,这场争论从三个方面展开:(1)马克思的权利和正义标准;(2)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3)马克思缘何谴责资本主义.研究表明,分析备执一端并不足以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3.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人类普遍认为的崇高价值,具有公正性、合理性,人们追求正义,同样也追求程序正义。而当前研究程序正义,往往是从操作层面和正义价值论上研究,研究制度改革,忽略从立法角度探讨程序正义设立。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就是以立法视角对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可能影响程序正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揭示立法对程序正义的影响,进而制定出具有正义性的法律程序。本文以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设立的概念为基础,分析我国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设立的现状,以期说明立法对程序正义的影响;从司法者的价值、司法职业群体和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理性探究,引起人们对立法模式下程序正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气候正义是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个过程和所有方面对相关主体的正当性价值进行协调的价值体系,它是被作为一个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综合概念来理解的。在价值论上,气候正义应当包括安全、平等、公平以及自由、效率等价值;在方法论上,气候正义应当提供一个自由居首,但首先受制于作为底限的安全价值,其次受制于公平和平等价值的价值序列;在实践论意义上,气候正义应当体现为可实施的法律规范。中国正在起草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这是对气候正义实践论意义的践行。在此过程中,应当正视气候正义在国内法落实中面临的问题,坚持气候正义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一致性,坚持气候正义在国内不同区域、行业间适用的一致性,坚持气候正义与无悔政策的结合,在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制度设计方面体现气候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全球正义的内涵、适用框架及其限度等问题,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正义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正义观研究,全球正义问题是在跨国的层面展现的,它不仅具有一般正义问题的共性还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全球正义不仅仅是传统正义在跨国层面的延伸,在全球主权无法成立的条件下,对全球正义的呼唤也是突破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客观诉求,更是对当下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理论应答.  相似文献   

7.
公正与公平、平等、正义之间既有某种相似性,又存在着不同。公正与公平的差别表现在:公正是一个具有正价值取向的概念,是人们对社会政策或制度设计的理想追求,其应然性强,而公平则突出衡量标准的一视同仁,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公正与平等的差别体现在:公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具有积极意义,而平等则更关注权利、地位、义务的等同,不适当地运用平等原则往往带来负面效应;公正与正义的差别在于:正义侧重于道德性的内涵,而公正则侧重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正义与公正是一种属种关系,公正是正义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正义。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的正义论实现了正义主题的制度正义转向.提出了制度正义的优先性(选择的优先性和评价的优先性)问题。罗尔斯通过契约论论证了选择的优先性,又通过制度正义作为一种背景正义比个人正义更为基本和重要而论证了评价的优先性。罗尔斯的制度正义优先性理论启发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制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关系.必须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必须把执政的道德与制度本身的伦理区分开来,使人们既有支持和帮助建立正义制度的义务,也有改造不正义制度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正义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哈贝马斯等学者的质疑。为反驳哈贝马斯的观点,罗尔斯通过阐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关系,揭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合法性"概念在实质层面上的意义,但这恰恰又否定了其在《正义论》中所推崇的"纯粹的程序正义"的观点。而从罗尔斯著名的正义两原则的推导过程来看,"纯粹的程序正义"是一个基础性的观念,对它的否定也就动摇了其"正义论"的理论基石,使"正义论"陷入了理论危机。  相似文献   

11.
正义理论是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要存在由于冲突而产生的统治,就有存在正义理论的必要性。政治未必是正义的化身,但正义的统治必然是正义的体现,问题就在于如何体现,当然这只是具体操作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关键。现有正义理论通常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来探讨政治正义问题,但政治正义能代表正义吗?似乎是个疑问,因为实现正义的形态有许多种而非一定是政治的统治。从现有国家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罗尔斯的所谓的在民主条件下作为公平的正义,即使我们认为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是存在的,在目前只能存在差别的正义,差别原则始终优先于公平的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对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划分,包含有丰厚的思想意蕴,涉及到正义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首先涉及的是广义的正义与狭义的正义之区分,其次是宏观上的正义与微观上的正义之区分,再次是关于义务的正义与关于权利的正义之区分。  相似文献   

13.
纵观西方思想家们关于正义观念的论述,可以得出正义的一般结论:正义即各得其所。具体而言,正义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依归,合理分配社会权益和义务的道德理想与法治标准。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内在逻辑演绎包括两个环节:德性正义是城邦政治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城邦个体生活的内在本质观照;友爱正义是德性正义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外化,是维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法则。从德性正义演化为友爱正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是对城邦秩序内在本质的表达。亚里士多德这一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轨迹达到了古希腊政治正义思想逻辑演绎的制高点,对后世正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正问题逐步凸现出来。教育公正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基础之一,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推进教育公正进而逐步消除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公正现象,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理性思考,认真分析,找准对策,切实解决,以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公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宇 《教学与研究》2006,3(2):19-25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当把公平与公正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强调公平含义的丰富性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坚持生产力的首要性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又要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builds on Iris Young's work to argue that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has to be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particular contexts of enactment. More specific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make cross‐national or other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social justice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justice is enacted in practice. The contextualized approach to justice that the author is advocating involves: first a recogni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justice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facets of justice; second, attention to the ways in which concerns of justice are mediated by the other norms and constraints that motivate actors; and third, a consider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acets of justice and these other norms and between justice concerns and the constraints that compete with justice are differentially shaped by the levels and settings in which the actors are operating. This contextualized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using an interview with one mother's encounters with th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9.
正义的多重属性使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经常发生冲突,代表普遍正义的法律应用到某些特殊案件会出现普遍正义抹杀个别正义的情形,产生不公正的审判结果。本着人本主义精神立法和实行真正的自由裁量有助于纠正法律的偏差,从法律源头和审判过程减少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