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新学教育体制的确立,成为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它导致了乡村精英向城市的单向单程流动,且在职业的流向上由单向变为多向,而广大农民因贫困等原因,无力将新学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贵华 《文教资料》2007,1(16):75-76
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绅士身份与职业身份,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1872年起,中国近代官派留学正式开始,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留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社会流动的途径,只是使个别留学生向上流动;留学和科举成为两条并列的社会流动途径;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我们发现在近现代社会流动中、在废除科举后,留学正式取代科举成为近代社会向上流动的途径。在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政权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性人口流动使职业重新区分和组合,导致了社会阶层的重构。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工商业实体,由于缺乏充足的职前教育培训准备,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居住的社区缺乏社会服务设施,他们长期陷入不利境地,成为弱势群体。教育有两重性,既可以促进一个人向上流动,也有社会分层和阻碍向上流动的作用。继续教育作为第二次机会,政府的投资和转移支付应该着重放在公共空间的建设,改善弱势群体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便于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和志愿者进入,为弱势群体提供切身需要的教育培训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在促进社会流动中发挥的效用是不同的。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视角,考察普职双轨路径选择下职业教育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发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并有效防止代际职业向下流动,对弱势群体的作用尤其明显;囿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内源性教育劣势和外源性结构劣势,与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也不能防止其代际职业向下流动;普职融通教育与普高普本教育对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优于中高职贯通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对个体向上社会流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影响个体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比较“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概念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育对个体职业的获取,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声望的提高的重要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影响个体向上社会流动的唯一条件,它受到家庭环境、性别、人格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于珍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03-204
向上的社会流动能使社会成员从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高的社会阶层,这意味着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社会稀有资源的获得与拥有。教育或文化资本的取得是农民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依赖路径。学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吸引农村学生投入教育的最为主要的诱因。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具有底层的眼光,应该重视农民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通过教育给农村受教育者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条件,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理想,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影响农村学生和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源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教育所获得的文化资本,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阶层流动渠道。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农民阶层实现向上流动提供助力。然而事实证明,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了学生短期的流动,并未使农二代跃入更高的阶层,实现真正的阶层流动。阶层流动固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偏差、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对接脱轨等因素迫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方向上走向“职业人”与“自然人”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向上的社会流动之路更显艰难,教育已成为影响农村女性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广西400多名农村出身女性的家庭背景、教育状况与社会流动情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教育资本是农村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女性在升迁性流动水平、就业结构与就业层次、职业流动速度、报酬待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影响广西农村女性教育水平因素的主要有传统思想、经济状况、父辈教育程度、教育政策和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失业无业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无法通过就业及职业发展进行阶层向上流动。其在文化水平、社会心理、经济来源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均处于弱势,个体素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因素等阻碍城乡失业无业群体的向上流动,需要通过成人教育来提升其职业技能、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及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农民教育问题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农民的特点,对农民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他的农民教育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的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教育,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村社会的转型,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广大农民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跨跃,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代化建设自觉的价值追求。由于文化在经济、社会与人自身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全国城镇集体土地征用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他们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日益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城镇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就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看,农民自由选择做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的环境日渐改善,条件基本成熟,社舍各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加快全面小康实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存在城市就业优先思想、劳动就业制度歧视、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障碍因素。党和政府要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7.
论文试图从现代性视角去审视中国五六十年小说中的农村题材问题,既看到它的历史合理性,也看到它的种种过度意识形态化。中国革命要把历史重新建构为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基础上,这就要在文化上开创一种新的历史,那就是把中国现代性开始建立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启蒙文化驱除出去,把文化的方向确立在以农民和农村为主体的基础上。赵树理的作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文学中最初建构的资源,它既没有那么强烈的阶级斗争,也不那么血腥暴力。但革命在那个时期需要赵树理这样的“温和情感”来抚慰农民。这也说明文学与革命构成的现实关系。社会主义革命既需要文学来建构激进的未来形象,也需要它现实地以民族传统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抚慰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这就是“农村题材”所承载的思想的革命性与艺术形式的民族形式之间的悖论所在。  相似文献   

18.
民工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加速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相应发生的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的问题。农民进城,在改善农民自身生活状况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民流动的积极效应和有益之处,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尽力削弱和抑制农民流动日益显露的弊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户籍制度--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直接导致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劳动力要素流动规律促使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以限制自由流动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子女就学与就业和劳动保护法规等方面)却严重阻碍了这种流动。致使,2003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这种非正常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快.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城农民的限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限制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进域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与户口直接挂钩的不平等待遇.这正是当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