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既(jí)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古人席地而坐),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现在还有成语“若即若离”,意思是“像要接近某人,又像要保持一定的距离”。(jì)字的字形和字义可以跟“即”字联系起来记认。那个跪坐在食器前面的人把脸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了”。引申为“完”“尽”或“已经”等意思。古书中有“食既”(吃完了)、“言未既”(话还没说完)等用法。“即”和“既”@李乐毅  相似文献   

2.
“勹”“父”两部首与上面各部首有所不同的是,用“又”(右手)的动作表示别的意思.勹,音bāo,金文写作“(ζ)”,像人的手臂弯曲包裹东西之形,前部三指表示手;小篆写作“(Φ)”,像人身弯曲手臂环抱东西之形;隶书写作“(∩)”.本义是包裹,动词,此义后来用“包”表示,“勹”则专作偏旁,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人体弯曲、包裹等义,如“匀、匈、匍匐”.例释:匀,音yún,会意字,金文作“与”,从勹(人体弯曲包裹东西形)从二(将东西分为二).本义是分,如“匀出两斤面粉给他”.引申为均匀,如“匀称”、“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3.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4.
下列几组字,在学习运用中容易混淆记错。我们不妨编成顺口溜来巧妙读写,或者从偏旁部首的不同去理解字的意义,也可以从字型方面加以辨析,以帮助记忆。1.恳垦这两个字音同,形、义都不同。恳:形容词,用于表示人的心情。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系,表示真诚、诚恳的意思。如“恳求、恳切、恳请”等。引申为请求的意思,多为礼貌用语。如“转恳、敬恳”。垦:字意与土地有关系,作动词用,本义为用力翻土,引申为开垦的意思,多指开辟荒地。如“垦荒、垦殖”等。2.蔽弊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构字部件相同,所不同的是,声旁和形旁的书写位置正巧相反。蔽:本义为遮…  相似文献   

5.
根据“(欦)”“食”二字的甲文字形所体现的原初构形的意图,可以探讨它们所贮存的上古先民餐饮及其相关文化的内涵.甲文(欦)反映的是远古人们饮用水浆的场景,饮用的方式是一种舔(欦).甲文(欦)是由两个构件(或者称字素)构成,表示一盛有充足饭食的器皿——簋,有“集众米而成食”的词义特征.“(欦)”“食”二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深厚的农耕文明、器物文化、酒文化和餐饮文化.  相似文献   

6.
崇和祟     
崇和祟字形相近,而构字法、读音和字义却毫不相干。崇,读,形声字,从山宗声,义为山大且高。祟,读.会意字,从示从出,意思是鬼神作怪害人,先说崇字,崇和山密切相关,本义正是高山;“崇”和“嵩”或“拯”是异体字,山大且高日崇,日嵩,日崧。“嵩”本是高山的通称,后来特指中岳;由此类推,泰山本写作大山(古文中“太”和“大”是一个字),泰山原本是大山的通称,后来才特指东岳了。“崇”的引申义有五个:一是本义的抽象化“又高又大”。又高又大的山叫崇山,推而广之,凡又高又大的东西都可叫崇,如崇楼、崇阁,现代汉语中甚…  相似文献   

7.
闻,本义是听;但与听又有区别。听,是一般地听。闻,是听见,听入耳中。成语“听而不闻”,意思是说,听却没有听进耳中。我们从这一成语中,就能较好地理解“闻”与“听”的区别。下面专谈“闻”字:一、作听见解,如:“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枚乘《上书谏吴王》二、作听说解,如:  相似文献   

8.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9.
如此而已     
关于“如”,在《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的:“如,从随也。从‘女’从‘口’。”这是一个要言不烦、见解精到的解说。“如”是一个会意字,取“跽”着(也就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姿势)的“女”子在恭听着“口”的嘱咐之意。那个年代讲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切要惟命是从,所以用“如”表示“随从”的意思。想不到简单的字还隐藏着如此辛酸的历史。逐渐地,“如”的“随从”本义又衍化、引申出“相似”和“所往”的意思,这就和今天的字义类似了。  相似文献   

10.
“如”在古汉语中,使用率高,义项也颇多。它除了具有“顺从”、“好象”、“假如”、“应当”等义项之外,还每每具有“恐怕”的意思。“如”字的这个意义迄今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很容易和“好象”的意思相混淆,故而很有必要来作一番考证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殷墟花东甲骨卜辞有一新字,为(限)形,从走从系两个偏旁.走的本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糸的字形为“(8)”,象束丝之形,本义是细丝,引申义有绳索、琴弦等义.(限)字字音为[xián],字义是急跑、狂奔之义,在花东甲骨卜辞中指驾车之右马因狂躁而急跑(狂奔)之行为.  相似文献   

12.
《说文》释爽为;“爽,明也.从从大,,篆又爽。”这是许慎在未见初文,报据隶变后的字形作出的说解.他很难得知乃由火形所演变,本义为匹配。甲骨文中有“”字,行文中多用于祖名与妣名之间,于省吾先生释为“爽”.表匹配义。如:“”(示王爽贝匕庚)(库一二二一)即为“示壬的配偶妣庚”“”(大甲爽匕辛)(四五)即为“大甲的配偶妣辛”“”(大戊爽匕壬)后上二·七)即为“大戊的配偶匕壬”也用在祖与妣之后的.此同变例。如:“”(匕丙大动)(甲一六四二)即为“妣丙.大己的配偶”“”(匕己祖乙)(南明六六0)即为“妣乙…  相似文献   

13.
双音词“美好”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但这两个字本义是什么?人们还有不同看法和说解。《说文》对这两个会意字本义的分析,大体是对的。但近人根据古文字及古文化知识,也有许多补充与纠正意见。《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给膳是供食的意思,因此依此解,则“美”本义指味觉,是“甘美”之义。但是为什么从“大”表意呢?难道只有大羊才味道甘美么?如果单从味觉讲,古人却偏爱小者,如乳猪,古称豚。《世说新语·汰侈》记王武子以人乳  相似文献   

14.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言词的引申义都是从本人直接引申或间接引申(从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就象“纲”与“目”的关系。一个字如果抓住了本义,就抓住了它的纲,就可以以此推知各个引  相似文献   

16.
讲授文言文,如何明确而又准确地把词义传授给学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回顾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在文言文词义教学方面,我采取了如下五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讲明本义、适当引申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中,其中有一个本义,其余的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滋生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讲清本义,又要适当引申。使学生在已学过的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词义的引申规律。 1.链式引申。所谓链式引申,就是根据一个词的本义,逐渐扩展开来,象链条一样引申下去,这些引申义与本义应挂得上钩。如“节省”、的“节”,《说文》解释为“竹约也”,而“约”字,《说文》解释为“缠柬也”。因此,“节”可引  相似文献   

17.
<正>国庆节即将到来,人们由衷祝愿祖国繁荣富强,民众安居乐业。赵晔《吴越春秋》曰:“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由此,想说说“国”“庆”两字的演变。(1)(2)国字是个很古老的字。西周时,国(图(1))字就有了,字形如同“或”,右为戈,左为“口”。“戈”会意用武器保卫“口”。这里的“口”代表的是领土。这个“口”不应读成口腔的“口”音,而是包围的“围(wéi)”音。也就是国土的意思。“或”是“域”的本义,也就是“国”。有意思的是,“国”字在《说文解字》里,不在“口”部,而是在“戈”部,作发声,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论语〉 十二章 》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疏食”一词,课下注释是“粗粮”。《现代汉语词典》对“粗粮”的解释是:一般指大米、白面以外的食量,如玉米、高粱、豆类等(区别于“细粮”),“粗粮”和“细粮”的说法,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存在的。这里,将“疏食”解释为粗粝的饭食更适合。  相似文献   

19.
搜集     
“搜”字本来的字是“叟”。它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了。你看它的结构,不论甲骨文(图1-图3)也好,小篆(图7)也好,都有个盖子“宀”,盖子下面有拿着“火”的“手(又)”,其实那个盖子代表的是屋顶。这个字描绘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拿着火把的手在屋子里搜寻着东西。所以“搜”的含义就有搜索、搜集之意。在甲骨文里也有省掉了屋顶,光是“手”拿着“火”的“搜”(图4-  相似文献   

20.
“绝”字的古文字象用刀割断两丝的形状,它的本义是。“断丝”。《说文》:“绝,断丝也。从系从刀从卩”,“从系从刀”就是用刀断丝的意思,“卩”是后加进去表音的,即古。“节”字。段玉裁注解说。“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可见绝就是断绝、分割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绝秦赵之欢”“以绝秦望”,《赤壁之战》中。“不如早与之绝”的“绝”字,都是断绝的意思。“绝”由断丝引申出割截的意思,《释名·释言语》说“绝,截也,如割截也。”也如《劝学》篇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即用舟划开流水,截断江河而达彼岸。事物截断以后,关系便不存在,因此“绝”又引申出竭尽(没有了)、灭亡、消失的意思。如《墨子·公输》中“虽杀臣,不能绝也。”的。“绝”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