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优秀速滑运动员500m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两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于凤桐滑跑内道时速度节奏控制较为合理,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滑跑充分利用弯道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加速,但滑跑外道时在两个弯道表现较差。安伟江外道滑跑除第三直道降速较为明显外,其它段落滑跑较为合理,但内道滑跑时第一弯道未能实现应有加速,影响了整个全程的速度节奏分配;(2)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从本次比赛两次滑跑来看两名运动员稳定性较差;(3)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域,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和出弯道速度节奏,充分利用弯道的力学优势合理加速。当速度节奏控制符合场地力学原理时运动成绩一般表现较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世界优秀女子500m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两名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李相花入第一弯道速度较快,利用弯道加速能力一般,珍妮沃夫有意控制入第一弯道速度,弯道中加速较大,入弯道速度节奏可能是影响弯道加速能力的重要因素;(2)两次滑跑的稳定性是最终决胜的关键性因素,珍妮沃夫两次滑跑成绩稳定性优于李相花;(3)两名运动员保持高速滑行的距离较长,且全程滑跑速度平稳无过大波动起伏;(4)虽然在个别环节速度节奏存在差异,但两名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的总体趋势较一致,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一拼到底"的滑跑策略可能不是一种最佳选择,适当控制进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稍作调整再进行直道加速,可能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征以快速提高我国该项目的运动成绩;方法:以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研究女子内外道速度节奏特征。结果:女子外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第一直道快速加速,第一弯道稳定增速,第二直道缓慢增速后维持高速滑行,第二弯道大幅降速后维持原速滑行,第三直道调整后努力维持速度滑行;女子内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前100 m快速加速,112 m分段降低加速节奏,第一弯道保持速度稳定增长;出第一弯道后速度增长放慢,然后在入第二弯道前匀速前进;第二弯道仍然保持较稳定的速度节奏,出第二弯道后主动降速缓冲,然后努力维持高速滑行至终点;突出的最大速度能力和较好前100 m成绩是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但良好的全程速度节奏分配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于静2009年和2010年各一次比赛数据及世界优秀运动员2007年世界杯荷兰站比赛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于静的全程速度曲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速度提高是其成绩进步的首要因素;相比2009年,于静2010年的第一弯道技术、最大速度能力和比赛信心都有大幅提升。但与世界其他优秀运动员相比,该阶段技术、最大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等。建议加强对入一弯道最大可控速度及入二弯道降速幅度的研究,以提高直道接弯道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  朱瑜  高岩 《中国体育科技》2014,(1):10-16,87
为了讨论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不同分段的节奏策略,运用被试间事后准则多样组设计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按比赛名次的25%平均分成4组,分析各组个人最佳成绩、比赛成绩、分段成绩特征及组间差异。结果表明,1~4组比赛成绩平均速度相对于个人最佳成绩平均速度比例分别为98.3%、98.1%、96.9%、96.4%,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运动员的成绩比其他运动员更加接近于个人最佳成绩。第1组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异小,表现出前慢后快的"J"型抛物线型节奏策略,而第2、3、4组表现出前快后慢的积极性节奏策略。第1组的初始速度低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但后半程出现加速甚至高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而第2、3、4组却相反。结论:名次靠前的运动员重现个人最佳成绩的能力强于名次靠后的运动员。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除了身体训练水平之外,选择适宜的节奏策略也非常重要。选择适宜的初始速度,能有效避免后半程速度的过度下降。战术考虑、环境认知等心理因素影响了运动员节奏策略的选择,采用适宜的节奏策略能在运动成绩和名次上超过身体训练水平高但节奏控制不好的其他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优秀运动员百米速度节奏的模式特点与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优秀运动员百米速度节奏多项指标的聚类分析发现,其全程速度节奏可分为4种基本模式:(1)以贝利和刘易斯为代表的高速平稳节奏模式。其特点是疾跑速度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但全程加速距离长、速度增长平稳,表现出很高的最大速度能力、高速跑进能力和良好的最后冲刺能力;(2)以约翰逊为代表的高速起伏节奏模式。其特点是疾跑前20m速度增长很快,也表现出很高的最大速度能力和最后冲刺能力,但全程速度起  相似文献   

8.
通过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全程速度稳定性与全程各区段速度差分析,指出弯道滑跑速度的加速性质。通过入弯道与出弯道速度对比分析、内弯道与外弯道速度对比分析、第1弯道与第2弯道速度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弯道速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外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速度节奏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外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速度节奏的特点,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影响中国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百米速度节奏训练,适当控制疾跑加速节奏,发挥途中跑,最后冲刺和最大速度对提高比赛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18年全国竞走冠军赛男、女20 km竞走前8名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特征,认为:男子20 km前4名运动员速度节奏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后4名速度节奏表现为先轻度下降后略有加速的特点,但加速幅度较小;女子20 km前3名竞走运动员速度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加的趋势,第4~8名运动员速度变化幅度较大,呈现不断下降的特点,冠军运动员具有较强的速度维持能力和后程加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多年来困扰教练员的一个难题,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水平落后的根本症结是速度耐力水平低。要想提高这一项目的成绩,必须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了我国速滑短距离专项负荷训练特点和影响速度耐力水平的训练基础、训练负荷比例、弯道技术、力量训练、肌群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速度滑冰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强的体能类的竞技项目,认为正确理解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规律,解决好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混养训练三者的关系,准确掌握生化指标与3种训练比例的关系,是提高速度耐力水平的关键,并给出了3种训练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12.
在速度滑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弯道技术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短道弯道技术与速度滑冰弯道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采用短道训练后,对其弯道技术的提高和专项能力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影响。结果表明:短道技术训练可降低速滑运动员滑跑姿势,弯道滑跑时身体倾倒角度增大,从而形成更为稳定的弯道支撑,专项肌群和专项能力获得提高。为改进速度滑冰弯道技术和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及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力量素质,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和比赛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常用手段,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与负荷控制。认为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结合比赛速度和比赛节奏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提高神经肌肉的适应能力,让大脑与肌肉更加协调地配合工作,力量训练不仅注意负荷的大小而且要注意用力的方式,应加强速度耐力训练中的力量和步频的连续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15.
承受大赛压力的能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速滑运动员临场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温哥华冬奥会日趋临近,中国速度滑冰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速滑运动员的压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阐述了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表现、成因、调节特点、调节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与普通的压力调节不同,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调节必须适时地加压和减压,从进行外部施压和提高速滑运动员的内在抗压能力等多方面论述了速度滑冰运动员抗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对速滑运动员积极备战温哥华冬奥会和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赛后恢复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针对速度滑冰运动的训练环境和项目特征,结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特点,总结提出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前、中、后期及日常进行营养补充的方法和手段,为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高校速滑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指标,发现高校速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除身高外,其余四项指标差异不显著,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校速滑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与成绩的相关性较高。指出应加强全年系统性训练外,在平时训练中应注重与运动成绩相关性较高项目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