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界有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那就是“赋”。它既不同于诗,也不同于文;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溯其源,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又说:“大儒荀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上见“《两都赋序》,下见《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把诗与赋列为一门。把屈、荀两家作为辞赋的鼻祖。赋原来的意义是“铺陈”,“赋起于事情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铺陈之。”(刘熙载《艺概·赋概》)另外对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文心雕龙·诠赋》  相似文献   

4.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晚清刘熙载所著《艺概》,多角度地探讨了文艺内部的规律性,是一部近乎纯艺术的“艺论”专著。它“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论述问题多中肯綮,是晚清艺术理论的高峰。《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组  相似文献   

6.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7.
赋为诗体论     
关于赋的归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清末大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则明确提出“诗为赋心,赋为诗体”的论断。本人认为此说甚为精当,可谓至论。本文从赋起源于诗歌、赋有诗之特质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艺概》是近代经学家、文论家刘熙载(1813—1881)谈艺的著作.其写于同治癸酉(1873年)仲春的《自叙》中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据此,我们不但可以明了《艺概》书名的来历,还可断定此书撰定于刘氏晚年,是他生平谈艺的言论汇辑.《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是文艺通论的总汇巨著,包含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的精湛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有一部著名的文艺与美学的理论著作《艺概》。《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熙载对于杜诗的评论,在《艺概·诗概》中。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他死后,韩愈、白居易、元稹.对他的作品高度评价。但全面考察中晚唐、杜诗还是颇受冷落的、十种唐人选唐诗,只有韦  相似文献   

10.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1.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过诗的“理趣”,并举杜甫的诗为例,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诗的意思是:江山、花柳好象在等待着人们去游赏,用以说明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可见他所讲的“理趣”,就是指全诗既有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含包着哲理;他反对“理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的末代大师—刘熙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和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此书是他历年论艺的札记汇钞,其《自序》作于同治癸酉(1873年),可见此书系晚年撰定。《艺概》六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其中,《文概》、《诗概》、《赋概》专论文学。《词曲概》中兼论词、曲,论曲又兼及小令、杂剧、套数诸种,所论范围已不全在文学。《书概》专论书法,由于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被视为一种艺术,它和诗,画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创作和欣赏的原理上也是相通的,因此,刘氏论书法的见解,同样是他的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义概》主要是论述治经和八股文的写作,总的来说在六个部分之中相形见绌。但由于刘氏的理论思维在总体上很富有辩证法的精神,故其中讲到文章之法,诸如确立主脑、命意谋篇以至虚实互用、笔势变化  相似文献   

13.
《艺概》一书是清末学者刘熙载(1813—1881)谈文论艺的汇钞,撰定于他的晚年,凝聚着他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实践的心血结晶。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虽各自独立成章,却又珠联玉缀,妙理相通,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写作问题。《经义概》是专论治经和八股文写作的,就其整体内容而言,已没什  相似文献   

14.
《艺概·赋概》是晚期近代赋论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它内容丰富,论述简单明确,可以说是古典赋论的终结。文章从注释、批评史、赋学研究专著、学术论文四个方面,对从1935年开始到现在的《赋概》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相对来说,《赋概》一直是《艺概》研究中冷门的部分,它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综合讨论《赋概》的研究现状,不仅可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也可以对后来学者研究《赋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6.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7.
《荀子·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赋及佹诗和小歌。佹诗开头两句是:“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唐杨倞注说:“荀卿请陈佹异激切之诗,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可知佹诗是(讠东)上的诗。 《赋篇》在赋史上的地位如何,赋体创始于何时,赋这一文体名称何时确立等问题,本文阐述《赋篇》在赋史上地位的同时,将对上述一些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9.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