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育和出版就是一对密切的结合体,两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这种密切的关系发展到信息时代,则集中体现到教育电子出版这一课题上来,教育与电子出版的结合也具备了新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为出版带来了电子出版及网络出版等全新的方式和手段,而电子出版在教育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其容量大、交互性强等传统出版所不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教育全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版协电子出版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在湖北宜昌开的会。当时电子出版发展相当快,我们意识到新闻出版行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即以图书司、科技发展司共同研究,首先给中央打报告,明确电子出版划分到新闻出版范围内,作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的一部分。电子出版起步阶段,技术力量大部分是在计算机公司,比如方正、希望。刚一开始,电子出版有些跨行业,也分不清出版单位与非出版单位,所以成立一个协会来协助行政机关,协调行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当时,中国软件协会有一个软件出版分会,牵头单位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我们两个协会活动经…  相似文献   

3.
王俊 《出版广角》2019,(1):37-39
文章主要基于电子辞典、电子书、电子漫画等日本发展较为成熟的电子出版市场,分三个阶段介绍日本电子出版近30年来的发展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文章认为,参照日本电子出版的发展历程,为促进我国电子出版的发展,需要尽快建立行业标准,积极利用新媒体,主动应对全球化,并更多借助非传统出版及个人出版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临近,两岸三地出版界尤其大陆与台湾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起来,从单纯的版权贸易到合作出版,再到数码化、资料库化的电子出版的合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瞄准出版前沿科技,嫁接电子出版资源,正成为两岸三地合作出版的新趋向。 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传统出版业的革命,DTP(desk top publishing桌上出版)和CTP(Computer to plate电脑直接出版)技术的运用,使编辑出版和制作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而多媒体光碟及数码化的电子出版更使传统出版从载体材料和性能、生产模式、阅读形态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两岸三地的业界人士以一种崭新的出版文化理念,积极迎接电子出版  相似文献   

5.
出版单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制作单位: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责任编辑:戴继红朱可才史领空内容简介:《中国珍贵濒危动物》由上海电子出版公司制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电子出版公司出版的“九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中国具有复杂的自然环境,使生物资源的分布具有比较典型的地带性,明显的过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资源也很丰富。《中国珍贵濒危动物》介绍了176种中国的野生动物,分为哺乳纲、鸟纲、爬行纳和两栖纲,均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盘中运用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叫声辨别…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科技期刊的版权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与国内外电子出版服务商签订网络合作出版协议和数字版权协议的情况,通过分层分析发现与国外电子出版服务商有合作的期刊其版权保护措施到位,版权意识也相对较强。文章指出了上海科技期刊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版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传统的图书编辑与出版,是从书稿到成书的过程。而电子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截然不同。电子出版在初始阶段只有策划、立意的框架,而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与正式出版的出版物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的书稿。在制作之前除了策划、创意之外,就是供借鉴、取用和参考的视听资料。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电子出版的先机就在于策划。一个不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子出版》创刊于1996年,截止2001年12月已出刊30期。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电子出版》于2002年10月改名为《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中国电子出版》改名为《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电子出版技术进行着一场革命。出版行业的人们都记得,80年代中期,中国的出版行业开始逐步抛弃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采用电子出版新工艺,这一变革被人们称作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就在这场变革开始后不久,第二次变革又拉开序幕。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电子出版技术已取得的成就,开始把目光瞄准彩色制版领域。    相似文献   

10.
王益 《出版科学》2000,(4):59-5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必须了解国外出版状况,吸收其成功的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这一点在我国出版界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出版了不少介绍国外出版状况的书籍,报刊上也常有介绍国外出版状况的文章发表,出国访问和在国内接待外国同行也多起来了一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好现象,与闭关锁国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其中还有不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出版始于198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1987年9月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中国标准书号的发放范围包括微型计算机软件。根据这一规定,上海几家出版社率先开始摸索利用图书出版的形式出版软件,并在全国新华书店试发行。之后北京也有几家出版社陆续加入了这一行列。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又有一批出版社开展了计算机软件出版(又称电子出版)工作。尽管计算机软件的出版工作在我国已有了四五年的历史,而且出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对我国出版界来说,仍算是一种新生事物,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出版社还都没有成熟的经验,还处于边干边摸索边总结经验的阶段。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出版软件较早的单位之一。我从事软件出版工作已有多年了,负责编辑出版的软件已近70种。现结合我社的软件出版状况和本人的体会谈一些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出版界专业杂志《出版商周刊》于1994年10月推出一个多媒体出版特刊,全面介绍了美国多媒体出版情况。该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多媒体出版的基本概念,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区别;第二部分介绍了经营电子出版企业的一些基本常识,市场开发、读者对象及零售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电子出版萌芽于 80年代末,起步于 90年代初,发展在 90年代末。今天,我国的电子出版业,无论出版、制作、发行机构,还是载体、品种、复制量,都初具规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行业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备。在我国电子出版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由于对科技发展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对我国电子出版特别是早期电子出版的探索发挥过骨干的作用。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简要回顾大学出版界对我国电子出版早期的探索,对电子出版业和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出版社成为我国电子出版的最早拓荒者  …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电子出版事业从起步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十年间,我国电子出版事业渐具规模,全国专业电子出版社发展到110多家,拥有千家电子出版开发制作单位,年出版电子出版物数千种,年增长率近100%。从技术水准和和质量水平上考察,十年来,中国电子出版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密切紧跟国际最先进技术,且在技术运用上日臻成熟。中国选送的电子出版物作品在“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中连续5届获得最重要的奖项,显示出了国内电子出版的非凡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电子出版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年,中国的电子出版事业累计了可观的数量,沉淀了宝贵的技术,积攒了大量的资源。而十年光阴匆匆,如白马过隙,新的发展课题又摆在行业的面前。本刊“深度点击”推出一组“中国电子出版十年”文章,回顾与总结电子出版的发展历程,希望对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电子书”一词是随着电子出版的发展而出现的,其英文表达为ElectronicBook;它的定义目前可以解释为:任何可通过计算机、电视机及掌上阅读器阅读以获取信息的电子媒介。在美国1982年出版的《出版词典》上已有对“电子出版”的解释,但尚未收入“电子书”这一词条。电子书投入商业生产大规模进入市场仅仅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国外已出现或将出现的与传统印刷版书竞争的电子书主要有三类:  相似文献   

16.
不知不觉间中国电子出版已走过十年风雨历程,虽然这一新鲜的出版方式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业界关注,但它一直就没有真正意义地实现从行业圈走向大众。没有走向大众,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精品的存在,电子出版的状态只能更多地解释什么叫曲高和寡。正如没落的贵族仍是贵族,同样的道理昔日的精品仍然还是精品。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纵览出版业风云历史,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整个行业的深刻变革,而出版载体的变化则是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就电子出版的出版形式、技术含量而言,行业曾经普遍认为这种出版手段将带来一轮出版行业的“升级”变革。理论上,电子出版的信息表现形式、技术表现手法以及数据的大规模存贮都要远远优越于纸质的图书,大多投身于这个领域的人士也因此抱着乐观的分析和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行走在出版数字化的前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工业出版社创建于1982年,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的中央一级专业出版社,1998年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电子出版事业伴随着电子社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出版音像出版物100余种,电子出版物1400余种,发行网点遍及全国。在电子社刚刚度过二十华诞之际,电子出版事业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中国近现代期刊史发展到三十年代前期,出现一个波澜,这就是当时许多文章所称的“杂志年”,办刊的热潮先从文学刊物开始扩展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些领域,最后进入大学。从1933年起,上海就有文章介绍这仿佛一夜之间突然从地底冒出来的一股“期刊热”,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1937年上半年,其中以1934—1935年的各报刊谈得最热烈,连鲁迅都写了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是旧中国的出版业中心,除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这些大出版社的总管理处都设在上海以外,还拥有大量中小出版社;上海也是旧中国期刊出版业的主要中心。本文谈的是1937年8月上海淞沪抗战以前的时期,那时发行量最大的《生活》周刊(后来为《新生》周刊、《国民》周刊)、资格很老的《东方杂志》,以及全国最有影响的文艺杂志、教育杂志、科学杂志,都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的杂志,其品种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下面是1933年全国主要地区杂志出版数量的一个材料: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1992年,我国第一种电子出版物《邮票上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出版是中国电子出版业的发端,那么到了1994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94北京国际电子出版研讨会及展览”上,我国已有60多家电子出版、制作机构参展,展示的多媒体光盘已达数十种之多,可谓发展迅速。而1996、1997这两年,可以说是中国的电子出版业进入量变与质变同步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期间,中国计算机业勇开先河,出版界也看到出版业经济增长点的希望,各路英豪奋力投入,形成了相当有利的大环境。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子出版业,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