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2.
新论摘编     
李鸿章生前为什么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淮系集团在创办淮军、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同时,深感近代化军事人才的缺乏,旧式的军事教育又根本无法提供,所以他们积极倡导并投身于近代的军事教育事业。他们创办军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开始培养近代化的军事人才,为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了李鸿章,晚清历史将会缺少极其重要的一幕。  相似文献   

7.
淮军是晚清时期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军研究曾掀起一阵热潮,此后却相对沉寂。基于对准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仔细梳理、简要述评的基础上,对淮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挖掘、学术视野的拓宽和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淮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是李鸿章人才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洞察晚清八旗、绿营军事实力急剧下降,无法对抗如火如荼的太平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军事人才观念。在他的军事人才观中,包括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在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中,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庐州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对将领的选择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队伍纪律松弛,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六三年,李鸿章、程学启的淮军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联合进攻苏州。坚守苏州的太平军英勇抵抗,淮军和“常胜军”屡遭重创。因军事进攻损失很大,戈登就向李鸿章建议,用诱降的计策在太平军内部进行颠覆活动。戈登说;“要是抚台不答应给予苏州诸王优惠的条件以诱使他们来降,我认为我们攻城就要遭到失败。”又说:“这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探讨其中的一个方面,即李鸿章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力图为李鸿章的研究之路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 40年 ,与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关系极大 ,所以他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受时代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李鸿章的研究又分歧很大。本文拟对百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3.
梅东益,字如筠,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外人送号“梅黑子”(或”煤黑子”).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梅以武生投效于淮军头目李鸿章幕下,由于他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深得李鸿章赏识,逐渐由“把总”而“副将”,并获得了“著勇巴图鲁” 的名号.自此,梅东益开始“声誉翕然”.  相似文献   

14.
环巢湖地域是晚清淮军的发源地,他是一个品质较高地域文化典型,作为地域文化品牌,要运用城市旅游学的集聚理论,利用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和建设淮军文化园区。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在晚清政坛活跃近40年,与当时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是晚清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对李鸿章的研究存在着"范式"问题,"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下的李鸿章的形象相差很大,这影响了对历史人物真实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提起晚清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想起李鸿章.然而.人们往往将他与一大堆不平等条约紧密联系起来,使他成为"委曲求全"的代名词.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作者讲述了心目中的李鸿章-国之大器.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妥协,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少数开明官员海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李鸿章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海军人才,极力促成留学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他开创了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应当客观的对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的功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