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作者创作该书的主体意识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审视文本内涵,得出作者创作的主体意识是“万恶钱为首”.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自由”与“罪恶”进行了深刻探讨,体现了陀翁的世界观与创作观。小说中的自由主题隐藏在人物个性之中,凸显于主角的思辨过程;罪恶主题则体现于人物内心的罪恶与全书的弑父线索中。两大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方式,彰显了二者间的潜在联系,即不同的自由观引发犯罪或赎罪。而这,正是陀翁对“自由”与“罪恶”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乐仲》中乐仲到南海寻母《续金瓶梅》中了空(即西门庆之子)到南海寻母(即西门庆之妻吴月娘)的描速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丑俊巴》中之潘金莲的形象也来自《续金瓶梅》,而不是《水浒传》或《金瓶梅?。而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紫花和尚》中提到的丁野鹤,就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这表明蒲松龄是熟悉丁耀亢的。由此可推断蒲松龄在创作小说与戏曲时曾经借鉴过《续金瓶梅》。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有关死亡事件的叙述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死亡原因复杂多样,但以非正常死亡居多.死亡事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作者创作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体现出了以“丑”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对小说美学意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深刻又有极高品位的世情书。从外部社会形态讲,小说揭示了世俗社会的两个永恒母题:金钱与权力、纵欲与死亡。在写人方面,作者不但写人的坏,也写人的不坏之处,或者说它展现出的是丰富而立体的人性。《金瓶梅》因此成为明代长篇小说乃至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座革命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金瓶梅》的作者问题,兼与张远芬、许志强二位先生商榷,认为 贾梦龙擅长词曲,贾三近熟谙官场的互补性以及在宗教意识、精神气质、思想心态、创作风格、亲情关系、方言风俗诸方面的共通性,足以保证父子二人合作完成《金瓶梅》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金瓶梅》问世以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多年来的社会遭遇、各自作者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态度、两部作品的主要女性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比较接近,但两者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过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比较分析揭示出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提炼程度影响着作品创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张悦 《文教资料》2013,(17):22-24
舍伍德.安德森和海明威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其代表作《林中之死》和《老人与海》被认为是两位作者最经典、最成熟的作品,二者都突出表现了死亡这一主题。本文比较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死亡意识并浅析其成因,通过对比可知,虽然两位作者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死亡体验,作品也创作于同一时期,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但两位作者的死亡意识有着很大反差,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荣 《文教资料》2007,(8):58-60
本文主要论述了《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主要以“情”和“礼”来反拨《金瓶梅》中的“欲”,通过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人的异化。其实《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正是才子佳人小说对人欲横流的晚明小说特别是艳情小说反拨的一个典型。但《鼓掌绝尘》终因其不成熟和《金瓶梅》在明朝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落入了尴尬境地。这种拨正和反思最终也以“无奈”而收场,或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种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的故事框架是从《水浒传》第22回到第31回中移植过来,又加进了作者天才的创造。细比较二书对于同一人物的描写,有助于对《金瓶梅》作者的创作初衷、《金瓶梅》一书主题等方面的探究。文章选用潘金莲作为剖析的材料,发现存在诸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正与二书的主题、表现重点各有不同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红楼爹》、《儒林外史》沿用民族传统谐音寓意手法,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它不等同干一般浅俗的文字调仉。《金瓶梅》、《儒林外史》均以人名谐音寓意,标识各种人物的品性或遭际。《红楼爹》突破了单纯的人名寓意的局限,人、事、物、词语皆有寓意,形式多样,手法精妙,寓意深刻,具有标识人物性格、命运,点明创作宗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金瓶梅》是“大名士”与“非大名士”的联合创作。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的“夫子自道”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金瓶梅》借抄《水浒传》文字中出现的种种错漏现象,人物塑造、情节描写中的抄袭痕迹,《金瓶梅》全书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等若干方面的考察,为“非大名士”亦即中下层文人参与了《金瓶梅》创作问题,提供了内证。  相似文献   

17.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提供了发现与鉴定作者的途径和依据 ,万历五年编的《徐州志》记载了作者王寀的历史资料 ,王寀与徐州有密切的关系 ,完全符合发现和鉴定《金瓶梅》作者的可靠依据 ;他的全部历史资料在《金瓶梅》中均有众多表现 ,可以解释许多难解的谜题 ,如《金瓶梅》用山东省“清河县”作故事地点的原因 ,着重描写“临清码头”的原因 ,特别是王寀的历史年代与陈经济的故事年代连成了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台静农的《蚯蚓们》和罗淑的《生人妻》都取材于家乡,讲述了农民荒年卖妻的故事。两部小说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罪恶的卖妻恶俗断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反映了农民的悲剧人生。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心态和创作手法等所具有的特点,使两部作品呈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霍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探索主体心理深层的“不可饶恕的原罪”。《红字》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清教思想及其根源值得梳理和反思,作品中反映的人性懦弱与人性罪恶,以及人的内心焦灼与灵魂的苦痛需要审视与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