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剩下半碗饭     
王韭 《阅读》2014,(Z6):22-23
<正>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  相似文献   

2.
<正>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大学     
高冬梅 《阅读》2014,(Z6):24-25
<正>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4.
张章 《阅读》2006,(11):4-5
今年是父亲张天翼诞辰一百周年。我无法想象一百岁的父亲是个什么模样,但他七十九岁去世前,永远刻在他脸上的灿烂阳光般的笑容,像印在我心里,令我终生难忘。父亲总是从心底里发出畅怀大笑,笑声会感染周围所有的人。幽默乐观的性情,伴随父亲一生,这与他的父亲——我的祖父对他的影响教育分不开。据父亲回忆,祖父是清末进士,曾被选为江宁知事,“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风趣的话。待儿女像朋友。”(张天翼:《我的幼年生活》)而且祖父受了当时进步书报杂志的影响,思想很前卫。父亲二十几岁时,常来往于上海、南京、杭州,以写作为生,并以此赡养祖父母…  相似文献   

5.
黄小平 《阅读》2007,(3):13-14
一日,父亲拉着一板车沉重的钢管来到一个陡坡下,不禁望而却步。心想,靠他一个人拉上去肯定不可能,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父亲为难之时,一个热心的过路人走了过来,笑着对父亲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忙,父亲心里便增添了底气,力气也上来了。  相似文献   

6.
坐车     
父亲好不容易进一次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后,又打的去一处风景区玩。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了司机20元,就说:“坐一阵车怎么要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从风景区出来后,父亲不肯坐车了。从风景区到家有10公里,走回家那还不得累死?我还是叫了一辆的士。父亲见我不听他的话,就生气地自己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司机说最少要25元。我预先付钱给司机说:“等一会儿见到我父亲,你就说只要两块五毛。”司机问我为什么要骗父亲,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他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司机愣了一下才说:“好吧。”司机把车停到父亲…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同时还是我的父亲--原长春教育学院副院长邹桂伍同志诞辰110周年.在这些值得回忆、纪念的时刻,我又一次翻出父亲在世时(1986年)我为父亲整理过的一篇回忆录: <回忆北大的工读互助团>.我把这一珍贵的资料奉献出来,作为对我父亲的纪念,作为对建国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的献礼.让今人和后人从这个小小的片段中了解到90年前先辈们是怎样进行"勤工俭学"的,是怎样接受新思想的.  相似文献   

8.
曹明法 《阅读》2010,(4):13-14
台湾作家林清玄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儿。有一次,干活累了.他跟父亲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远处出神。父亲看见他这个样子,问他想什么。他说:“等我长大了,不种地。也不上班。”“那你干什么?”父亲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心理戏剧,《推销员之死》向读者展示了威利生命最后二十四小时的思想斗争和造成他悲剧的原因。威利幼年时的遭遇对他的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俄狄浦斯阶段父亲的缺场而未形成健全的超我,致使他的本我过于强大,造成他人格失衡。人格失衡是造成威利悲剧的心理根源。文中的关键人物本、威利和辛格尔曼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分别代表威利本我、自我与超我,表现了他人格发展的不平衡。人格失衡使威利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美国梦",并最终导致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10.
我以前曾看过晚清学者俞樾写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富翁的儿子问老师:“‘一’字怎么写?”老师说:“一划。”“‘二’字怎么写?”老师说:“二划”。“‘三’字怎么写?”老师说:“三划”。他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字是这样一划一划地连下去的!”这时,他父亲正好要聘请一位能抄抄写写的人,他连忙阻止:“何必要花钱雇人呢?这事儿我完全可以干好。”他父亲听了当然很高兴。一天,他父亲要他写请柬请一位娃万的人来做客,等了好久.他也没写好。他父亲几次派人催他,  相似文献   

11.
父亲是个戏迷。那时候,我们全家住在大山里。从我家瓦片沟到黄龙县城石堡镇,要翻过一座大山,步行三十五里。父亲到县城赶会,如遇上有灯戏,父亲便一定会听。等戏散场,大约在夜里12点左右。父亲再步行三十五里,从县城赶回家,常常要到天麻麻亮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在县城听灯戏,家里却遭了贼。山里的穷人家,家里没有一丁点儿值钱的东西,贼只好作罢。东西虽未丢什么,可把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吓了一大跳。受了这场虚惊,父亲便很少听灯戏了。可父亲爱戏的兴趣并没有减。他常常从县城的书店里,买回一大摞剧本。什么《铡美案》《三滴血》《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唱本,父亲都让我读给他听。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唱本上有些字,我还认不全。但父亲让我读,我却不敢违抗,只好读给他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支吾过去。父亲不识字,也不追根问究。那时,父亲只知道剧本的大意就行了。剧本越读越多,剧本的情节紧紧地吸引住我,特别是那些唱词,大多经过千锤百炼,言极简而意深长,每读到这里,我都激动不已。这时候,我会一连读数遍,直至背下来。后来,我能述说许多剧本故事,背诵许多剧本唱段。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让学生写作文。我由于从小受戏剧文学的熏陶,编写故事和描写事物...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艾青一九四一年写的长诗《我的父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我的父亲》是一首自传色彩很浓的抒情诗。作者以“我”和父亲的关系,采用横向多侧面和纵向的多层次相交错的手法,描绘了父亲——处在动荡时代而要固守他那永世不变的王国的可悲下场,同时写出了“我”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抒发了作者追随时代而前进的战斗豪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感情炽烈的好诗。对于我们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认识“父亲”所处的时代风貌以及那些顺从潮流却又回避冲击的  相似文献   

13.
白纸的传奇     
王鼎钧 《阅读》2023,(Z7):46-47
<正>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大约在我出生前一年,父亲到上海谋职。那时上海由一位军阀占据,军阀下面有个处长是我们临沂同乡,经由他推荐,父亲做了那个军阀的秘书。那时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埠,每年的税收非常多,加上种种不法得利,是谋职者心目中的金矿宝山,父亲能到那里弄得一官半职,乡人无不称羡。可是,据说,父亲离家两年并没有一批一批款项汇回来,使祖父和继祖母非常失望。  相似文献   

14.
马付才 《阅读》2014,(Z6):14-15
<正>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相似文献   

15.
徐雷 《阅读》2012,(Z2):1-1
<正>我清晰地记得,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小兔菲菲》,那是本连环画。当时,我五岁多,正生长于蛙叫蝉鸣的乡野。在城里上班的父亲,递给我那本书时把我搂在怀里,认真地说:"你要学会看书,看许许多多的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两则     
慧子 《阅读》2014,(Z6):60-61
<正>我看不清杰克期末考试不及格,因此他爸爸责备他成绩差。"你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他爸爸生气地说。"是的,您本应该给我买一副眼镜的,"杰克说。"你是说你上课时看不清老师写的字?"他爸爸问道。"不,不是的,我看不清同桌卷子上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顾敬炎 《阅读》2007,(6):1-1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时,读书是一种不敢梦想的奢侈。但因为父亲是语文老师,所以,我比很多的同龄人都幸运——父亲偷藏着很多的书,使得我在浮躁的世界里能独享丰富的精神食粮,给灵魂以一片宁静。阅读,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理想之门。  相似文献   

18.
无声的父爱     
冯人乾 《阅读》2008,(6):25-25
年幼无知的我不知在何时变得善于理解,理解一个人的眼神,理解一个动作,理解什么叫父爱。我的父亲,他不善言表,但我已用心体会到了他对我的那份于无声中的爱。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作为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的象征,始终是文学无法回避的主题。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无父""渎父"和"弑父"的方式,颠覆了"父亲"这一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源的代表,也使他的小说叙事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叶明 《阅读》2014,(23):11-12
<正>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