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冠华 《武当》2007,(5):12-14
此招法为进攻之式。我方由正门(正前方)逼进,以左脚下踹敌胫骨或膝,右掌横撞其胸膛部位(如图27)。跟着,上步侧进并用右脚套住敌左腿,右手穿入敌之腹前(如图28)的同时,扬右手臂提右腿,助左手(送出)将敌从我方右侧摔挑而出(如图29)。  相似文献   

2.
1侧踹腿堵击技术的特点作用在散打运动中,侧踹腿不光能起主动进攻,还具有重要防守的作用,能够给对手制造重击。侧踹腿堵击的运动形式与踹腿相同,由于它更强调快速,在实践中多以前侧踹腿踹击对方的腹部、头部等,由此可以破坏对手的进攻组合动作和有效距离。由于散打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散打竞赛规则的变化比赛时运动员必须戴护头、穿护胸,从而加大了打击面积,侧踹腿堵击被运动员和教练员越来越重视。1.1技术特点侧踹腿的堵击的特点具有预兆小、启动快、力点准、方法巧,可在中、远距离攻击对手的正面部位。堵击侧踹腿由于加速时间稍长,力量大速度很快,非常适用于防守反击,主要用以向对方施以重击。在武术中常讲一句话:“你不动我不动,你欲动我先动”。当对手用低腿法打击我下肢时,第一反应就是迅速提膝防守,同时展髋踹出侧踹腿,成功完成防守反击技术。侧踹腿堵击时高可击头,中可击肋,下可击腿,其中击打最具有威力就是身体正面的面部、胸部、腹部、肋部、腿部等部位,侧踹腿广泛的攻击面和多样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膝关节、髋关节和腿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骼腰肌的力量同样也是制约侧踹腿力量的重要原因。2踹腿堵击的训练方法侧踹腿堵击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空击练习、实物练习、...  相似文献   

3.
魏庆新 《武当》2014,(10):4-7
(接上期)第四段十七、回身穿枪:右转体半周,右腿屈膝,左腿蹬直呈弓步的同时,右手回抽在胸前松把变掌,掌心向上,托住枪把(图34)。左手滑至枪前段,顺势将枪向前推出并松把,待枪缨至右手时右手握枪(图35),右腿伸直,左脚向前一步,于右转体半周的同时,右手将枪向右平带至胸前松把托枪(图36),左手握枪把端向前推枪,待枪把端至右手时右手握枪把端,右脚向右撤步,有转体半周,右手将枪平带至胸前松把托枪,左手滑至枪缨处向前推m。左脚向前一步,于右转体半周的同时,右手将枪平带至胸前松把托枪,左手滑至枪把端向前推出,面向东,目视枪尖。(图37)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151、左挂腿(图172)。动作要领同145。152、踹脚(图173、174)。双掌背合于腹前,随右脚横向上踹蹬的同时,朝外拧旋成双鞭掌外击。  相似文献   

5.
凌召  唐金柱 《武当》2006,(9):6-9
10、喜鹊夺巢承接上式,重心移至左脚,左脚独立支撑站稳,右手抬棍向前点刺;右脚贴棍向梢端踹出,在右脚蹬出的同时,双手将棍向左后拉,目视右脚(图31)。动作不停,右脚向前落步成右弓步;左手向右手滑把,使棍尖向上。  相似文献   

6.
侧踹是散打练习中的主要技术动作之一,教学中必须抓住要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正确示范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获得正确的动作概貌,并能通过对比分析自身动作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侧踹腿的动作技术。二、加强辅助性动作的练习1.劈叉、横叉、竖叉。通过练习提高身体的柔韧性。2. 踢腿、外摆、里合。行进间进行左腿外摆、右腿里合加转体练习,结合跳起里合拍击掌练习。着重提高摆腿速度,增加髋关节灵活性。三、侧踹腿技术的分类1. 进攻性侧踹腿在散打练习中。双方都处于严密的…  相似文献   

7.
侧踹腿技术是散打比赛的重要技术动作,在实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比赛中取胜的关键技能。在前人对侧踹腿技术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从侧踹腿的进攻技术出发对其归纳、分析,系统论述侧踹腿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及训练方法的提高,为侧踹腿进攻技术的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散打侧踹腿的作用及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踹腿是在散打实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腿法 ,它不但可以阻击也可以进攻 ,而且速度快、力量大、攻击距离远。因其灵活多变 ,在实战中应用最多 ,低可踹对方小腿、膝盖 ;中可踹对方的大腿、腹部 ;高可踹胸部、面部。因其攻守兼备 ,因此散打运动员将其作为主要技术进行训练和使用。1 侧踹腿的分类侧踹腿可分为三类 :攻击性、防守性、双方缠抱中的侧踹腿。侧踹腿又可分为原地侧踹、垫步侧踹、滑步侧踹和腾空侧踹。原地侧踹 :由左格斗式开始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 ,左腿屈膝提起 ,大腿往右胸部靠拢 ,大小腿侧叠 ,左腿屈膝与髋同高 ,脚尖勾起 ,大…  相似文献   

9.
浅析散打运动员侧踹腿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踹腿技术是散打比赛重要技术,在实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比赛中取胜的关键技能。本文在前人对散打侧踹腿技术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从侧踹腿的技术出发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系统论述了侧踹腿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及训练方法的提高,为侧踹腿技术的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散打侧踹腿技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进攻手段,它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打击对手的身体部位,如腹部、肋部、手臂等,从而降低对手的防守能力,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本文主要研究散打侧踹腿技术在散打训练中的实战运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帮助练习者掌握散打侧踹腿技术的训练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散打侧踹腿技术特征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踹腿在散打比赛和实战运用中的威力很大,是比赛中取胜的关键技术.文章从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对侧踹腿的技术进行分析,并对侧踹腿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论述,以期为侧踹腿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掌握侧踹腿技术的运动规律,提高动作质量,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实验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六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和六名一般运动员侧踹腿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旨在找出侧踹腿技术的差异性和共同特征,总结出高质量完成这一动作的运动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散打教学和训练提供定量的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提膝缠头①右脚不动,左脚向前上步。在掌屈肘收于右肩前方,右手持刀使刀背顺左臂外侧向左后绕行,刀尖朝下(图])。②左脚尖外撇,上身左转。右手持刀继续顺左臂外侧绕行至背后,在掌随之向在直臂平摆(图2)。③左脚不动,膝部伸直,右脚从身后屈膝在身前提起,脚面绷平,脚尖朝下。右手持刀从背后向前、向左胁处绕环平招,至左脚下顺招刀之势臂内旋,手心朝下,使刀平摆于左胁下,刀背贴胁,刀尖朝后;左掌同时从左侧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向右平视《图3)。要点:直立之腿,腰部必须挺喜;提膝之腿,膝部尽量高提,脚底贴…  相似文献   

14.
凌召 《中华武术》2003,(11):14-17
踹腿在散打中,跟直拳一样重要,也是直线进攻型的技法。在众多的腿法技术中,只用脚底的正、侧面做攻击的腿法,均可归属为踹腿之范畴。踹腿方法多样,可以向四面八方进攻,是腿法中攻击力量最大的一种。 若要想真正掌握和运用踹腿的实战技术,没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不成的。笔者深感有将踹腿的科学训练方法整  相似文献   

15.
王宏强 《武当》2006,(1):34-35
1、倒地踹双方对峙,对方突发高位左侧踹腿攻踢我头面时,我疾速侧倒,用双手及左膝支撑地面的同时,发右踹腿狠踢其裆部,破化来腿,目视腿方(图1)。  相似文献   

16.
侧踹腿技术是散打运动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腿法,有着较高的实用性。文章对侧踹腿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而为散打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如何贯彻加强侧踹腿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录像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和教学实验法,对散打侧踹腿的具体教学方法及其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散打侧踹腿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研究认为:侧踹腿具备攻防兼备、连接动作等功能,是散打比赛的主要得分动作之一;采用阶段针对性训练、提高反应能力是提高侧踹腿教学效益、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对技术细节的规范和科学定义已经成为当前散打运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练习散打动作技术,才能预防损伤和达到能量节省化的目的,使运动员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文章借助先进的实验仪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踹腿技术进行测试和分析,试图揭示踹腿动作技术攻击腿的生物力学特征和原理,为散打技术评价与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维 《武当》2009,(12):23-25
七、回身左扳扣式(回身左扳扣掌)以右脚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度,左脚屈膝上提呈提裆腿,随转体旋身之劲,左腿向下落在阴阳鱼上呈马步桩的同时,右手翻掌从上向下使掌心向上,并向上托起置于胸前。左手翻掌从内向外阻挡刁扣划弧,使掌心向前,高与肩齐,目视左掌(图16)。  相似文献   

20.
侧踹腿在武术散打比赛和实战运用中的威力极大,是比赛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侧踹腿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普遍规律性,以期为侧踹腿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