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2009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对文言文部分的考查,2008年高考全国各省市的14份试卷加上新课标实验区的4份试卷,共18份试卷。命题人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没题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等,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文阅读是最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浅易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鉴赏两方面内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的考查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考  相似文献   

3.
要提高高考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得分率,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史传类文章,以记人记事为主,如2000年选自《三国志》,2001年和2002年均选自《史记》,而2003年则是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各选取一节组成一篇文章。其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其次要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  相似文献   

4.
霍盛 《现代语文》2011,(5):154-155
一、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题目的基本组成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文部分主要由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以及古诗文基础知识三部分构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  相似文献   

6.
依据《考试大纲》,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所有题目,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分析、文句翻译和语段断句,都是这总体要求的表现形式。文言文阅读题目是对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让我们先回顾一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目。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并分析浅易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规定,必修课程的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要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评价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吴开华 《教育革新》2007,(10):35-35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一些文言篇目。  相似文献   

11.
【考点扫描】1.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能力要求: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归纳要点,概括主旨;鉴赏与评价。【备考攻略】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历来备受重视,对于即将参加2007年高考的考生来说,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冲刺阶  相似文献   

12.
张兰 《语文天地》2013,(12):37-3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由历史沉淀而成,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上与现代汉  相似文献   

13.
考点阐释 理解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作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董健良 《现代语文》2014,(12):156-15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的能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为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初步文言阅读能力和文言语感是基本途径,为更好地突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因素,应通过诵读、比较两种手段加强语言教学,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方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继发 《学语文》2002,(3):24-24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言文片断皆为浅易的典范的文言作品。文章体裁多为叙事、写景和抒情类;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句式;文章运用的词汇也大多是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然而,仍有不少考生谈其色变,望而生畏,失分甚多。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考生对文言知识掌握不牢因素之外,不懂解题技巧也是一重要因素。下面结合2001年全国高考卷对如何巧解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相似文献   

19.
张雪魁 《现代教育》2012,(6):102-102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相似文献   

20.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5分,约占总分值的15%-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诗文.主要检测内容包括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诗词名句的默写与鉴赏;古文化文体常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