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旭刚 《学语文》2004,(6):29-29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是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的一段文章,试题考查内容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以下就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谈谈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于实词 ,应注意古今词义不同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古今词义变化的情况有五种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泛指所有的江河。〔2〕词义缩小。如“妻子”…  相似文献   

2.
杨廷珺 《新高考》2011,(Z2):23-26
《考试大纲》对于文言文复习列出了以下知识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四)筛选文中信息;(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下面逐一介绍一些复习这些知识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文中很多字词与现如今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困惑。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没有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准确掌握,初中语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是达不到要求的。下面我们从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入手,分析一下这些词的用法,希望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一、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很多同学在初学文言文时弄不清楚实词和虚词的分类。那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归纳起来,文言文阅读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大部分。理解部分包括: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略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如有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到今天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有的虽未消失却不常用。加之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现代汉语语法所没有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心理。要对这些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理解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已具有的或常见的语言材料进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其中,指导学生借助常见成语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语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成…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 见实词”,从 词 的 出 现 频 率 上 来 讲 ,“常见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就需要一种能力。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7.
一、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两方面内容。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  相似文献   

8.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 一、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继续依照附录二《文言常用实词表》,在积累掌握第一册58个常用实词、第二册第六单元30个常用实词的基础上,再积累掌握28个常用实词,了解它们的丰富含义和发展变化的情况。 二、了解以下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之、其、而、则、或、乃、既、即。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于如何更好地学习积累文言虚词和实词,笔者在《文学教育》2018年4期下和6期上分别做了分享。本文笔者不揣冒昧把自己日常教学中所编的常见文言句式口诀也分享给各位老师,以期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正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它可作实词中的代词、动词,也可作虚词中的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成了最常见的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里,"之"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举题目如下:下列带点字的解释或用法,正确的一个选项是()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A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他";D动词"去"很显然,此题给出的C、D选项是  相似文献   

11.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近年来,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的模拟卷、高考卷根据新"考纲"精神将原先的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改为文言虚词题考查,就是对文言虚词采用直接考查的办法进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对"考纲"规定的"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做文言虚词题能力的训练。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虚词多解",即课文中同一处虚词的用法,不同资料、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以上选取的部分考区2013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情况来看,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所有试卷都考查了实词的用法,以单音节实词为主(仅安徽卷考查了"亲戚""反覆"),其中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点,也涉及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所考查的词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2.有多套试卷设题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而""以"是考查的重点。文言虚词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时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4.
曹保顺 《广东教育》2006,(11):44-44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考查综合性能力的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16.
何建华 《课外阅读》2010,(8):136-137
对于文言文学习这一个板块,高中新课程标准这是样提出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7.
<正>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相比较,学生对现代文学习的兴趣要浓,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显得比较淡薄,学生往往不是那么积极地参与文言文阅读感悟的学习,尤其是对文言文实词、虚词之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是那样透彻。作为语文老师,也作为语文教学,需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做文章,只要能够激发起一个个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那让学生理会文言实词、虚词之意义和用法则应当就是游刃有余的了。  相似文献   

18.
一文言文阅读要点分析学习文言文,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要能够按要求背诵、默写相关的课文或精彩段落,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言佳句;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和少数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推断解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基本内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表示实在意义,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是文言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词性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和灵活,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可见,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内容有限,所以系统地学习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