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明径 《地理教育》2012,(Z1):45-46
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从全书来看,第五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一省内一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发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既是对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八年级下册区域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走向世界的中国》是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结束语”,也是中国地理的开篇《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部分。从七、八年级全套教材来看,它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融合”点,同时也可以把本章知识做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的“引言”。做好本章“结束语”教学,对学生全面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要作好本章教学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珍 《地理教育》2013,(Z1):38-39
一、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对区域地理的宏观分析,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内容安排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之后,旨在突出西北地区鲜明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开发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全套书共四册,其中,七年级上册介绍地理学的有关基本慨念、基本原理;七年级下册讲述世界区域地理;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八年级下册讲述中国区域地理部分。本套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和下册,八年级上册都已经通过教育部初审并进入实验阶段。八年级下册也于2002年11月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实验区。下面对此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一、课标解读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是对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是对中国地理学习的总结,也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结合点,更为下一步学习乡土地理做好铺垫。本章内容没有明显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应点,但为教师灵活把握教材、合理有效的整合课程目标创造了条件。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取适当的区域为案例,巩固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相应的课程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相似文献   

7.
肖金花 《地理教育》2014,(Z1):38-40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社2013年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与2001年版对比,结构变化巨大:旧版教材按照区域行政范围组织教材内容,新教材则按照区域地理思路,以空间位置关系组织教材内容。此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为贯彻这种变化,新教材将第五章内容缩为一个课时,内容分两个框题:一是"地理差异显著",要落实的课程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二是"四大地理区域",要落实的课程标准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这两个框题的内容都较简单,许多知识源于上学期的中国地理总论,学生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吕新美 《地理教育》2014,(11):17-18
正商务版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王静教师曾打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地理就像一块甜美的蛋糕,八年级上册学习是"做蛋糕"──政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内容层层铺垫;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区域差异"是"切蛋糕"──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分区学习即"品蛋糕"──四大地理区域差异明显。三部曲中,"做蛋糕"是基础,"切蛋糕"是关键,"品蛋糕"是目的,笔者深以为然。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从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人教社2013年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与2001年版对比,结构变化巨大:旧版教材按照区域行政范围组织教材内容,新教材则按照区域地理思路,以空间位置关系组织教材内容。此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为贯彻这种变化,新教材将第五章内容缩为一个课时,内容分两个框题:一是“地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教社2013版地理八年级新教材阅读材料设置与八新课标实验版相比:全面更新阅读材料,内容更丰富,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地理性,体现我国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观点。一、运用阅读材料灵活导入新课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可运用2013版八年级新教材下册阅读材料"我国饮食习惯的地方差异"(配相关菜系图片如川菜、湘菜、重庆火锅等)作为课堂导人,让学生感知我国各地饮食习俗差异很大。提出问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地理教育》2008,(1):29-29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同,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一般特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湘教版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人教版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一些问题,供备课参考。我国西北半壁以牧业为主吗湘教版课本(2002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79页阅读”提到“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学习的是中国地理,上册地理教材主要从总体上了解中国,使学生对我国的位置范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有一定的了解,为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民族"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是学生在掌握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关的人口特点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节主要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分布特点两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通过展示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世界中”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收笔之作”.在整个八年级中国地理的学习结束之前,学生应清楚“我国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我国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些都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收笔之作”让学生正确审视自我、放眼全球,看清中国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在世界中定好位置.  相似文献   

16.
赵欣 《地理教育》2011,(6):16-17
一、解读教材,构建设计框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是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语,凸显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探讨话题,明确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增强了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通过本章教学,有利于升华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的巩固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新增加了几个区域分区,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区域地理的案例学习,可让学生初探地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地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版本湘教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二、课标要求本章的课标要求为: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知识构建 “澳大利亚”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第四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三个国家和三个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1个大洲、4个地区、6个国家,一般在讲授第一个大洲、第一个地区和国家时,教师都会教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先了解自然地理,然后是人文地理。而学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基本能按照这种方法,搭建起学习澳大利亚的知识框架。所以对这节教材的处理,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延续其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郇丽娟 《地理教育》2014,(Z1):28-29
正一、课标解读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