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日焰火》讲述了一个由一起碎尸案引发的三人爱情救赎的故事。影片中桂纶镁饰演的吴志贞成为三位不同身份男性的爱恋对象,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白日焰火》中在男性权力结构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三位不同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压制,进而揭示女性在男性霸权社会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2.
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他者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独立、勇敢而又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群体,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关锦鹏电影叙事中的女性主义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并分析关锦鹏电影中女性主义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董婉驰 《今传媒》2015,(1):90-91
本文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为文本,试图通过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来分析知识分子这一形象在十七年大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的表现。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早春二月》中的陶岚都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话语权力,独立并且不受制于男性。本文通过对十七年电影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认识女性在五四运动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后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体育电影透视出女性运动员的生存状态,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数量寥寥可数,基于符号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女足九号》这四部电影分析女性形象的表现,进而总结其变化特征,彰显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6.
熊程  柳志鹏 《新闻世界》2013,(6):272-273
女性主义运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争取女性参与政治权利到实现男女完全平等,女性主义者始终孜孜不倦的开展着对男权统治社会的批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历来受到女性主义者的关注,而影片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女性主义者的不满。笔者通过分析2012年贺岁档电影发现:影片塑造女性形象的刻板化,电影对于男性视觉愉悦的满足以及电影中男权意识的垄断依然存在。由此,笔者呼吁电影从业者调整固有思维模式,放弃将女性视为消费品的错误观念,尊重女性,从而在影视作品中更加真实的建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董莉 《今传媒》2020,29(3):108-109
本文以电影《找到你》为例,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电影的选题、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思当下中国女性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迷茫,剖析该作品在女性题材上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晶晶 《新闻世界》2014,(11):137-138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9.
周晶 《东南传播》2011,(10):98-99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作品被视为电影中的边界力量,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女性身份的强调和延展,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施用与体现,包括导演的同性恋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都凸显了阿尔莫多瓦电影生命中“女性身份”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美 《今传媒》2013,(2):95-96
1958年,留苏学习归来的成荫导演完成《上海姑娘》。影片中,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颠覆了以往影片男女权利位置关系。该片与苏联电影《没有说完的故事》、《生活的一课》中女主角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以具体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不仅能发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影响,而且对电影中男性、女性位置的划分以及新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日趋成熟,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传统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地接受挑战,当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渴望拥有话语权,寻求获得价值的认同。本文主要对女性现实主义电影《找到你》剧中三位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具体阐述新时代下女性的价值追求、面临困境以及如何突破当前的处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国防军事电影重新回到主流观众视野。作为新军事电影的代表作,这几部作品不仅在制作水平和类型叙事上实现对传统军事电影的超越,同时还塑造了几位大放异彩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英雄的出现,打破了军事题材中固有的性别印象,借由女性形象与国家形象同构的策略,对好莱坞叙事程式中的东方主义式男性霸权话语予以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14.
张鑫 《东南传播》2020,(3):61-63
2009年,电影《非常完美》的诞生拉开了国产小妞电影创作的帷幕。《非常完美》尝试着建构长期"缺席"的女性视觉快感,它在塑造女性人物的主体地位上有了初步的尝试。但囿于主流意识形态对类型电影的束缚,《非常完美》以一种非常规意义的手法建立了女性观众的视觉快感,女主人公苏菲依旧笼罩在由失恋引起的原初"阉割焦虑"之中,它的女性主义书写也没有彻底拒绝男性观众的"观看"。虽然影片彰显了苏菲作为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中这种独立的主体性又最终沦为幻灭。  相似文献   

15.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李静宇 《新闻世界》2014,(6):245-247
本文以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与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这两部表现了女性主义内容的电影为例,首先总结二者在电影主角、电影象征符号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其次对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理论基础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郑雅心 《今传媒》2020,28(5):114-115
电影《相爱相亲》是中国台湾女导演张艾嘉的作品,它以平和细腻的电影语言和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叙事。电影围绕给外公迁坟这一事件,展现出老、中、青三代女人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困境和成长。本文重点分析电影中男权主义对女性无声的压迫,在此困境中几位女性的行为表现和心路历程。经过一系列的情感碰撞与交流,她们在艰难抉择中让彼此都与世界达成共识,重获新生,进一步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徐静 《东南传播》2022,(6):20-23
《前程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具有当代特色的好莱坞女性复仇电影。主创试图通过转换“凝视”的主客体,扭转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形象在影像文化中的“他者”本质;并通过对多重符号的使用以及严肃议题的嵌入,建构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身份,反映了当代好莱坞女性复仇主义电影在寻求女性意识觉醒(consciousness-raising)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黄梦 《视听》2016,(6):82-83
徐静蕾,身兼导演、演员、教师于一体的公认才女,在电影创作方面风格独特。其最早的成名作、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观众传达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影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叙述了女主角为爱追逐的一生,塑造了敢于同命运和社会传统做斗争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电影的故事主旨、叙事方式和电影符号的运用上探讨影片中"女性主义"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杨幂主演的电影《孤岛惊魂》以500万元投资取得了9000万元的票房成绩,从而开启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极速发展之路.2014年暑期大热的几部电影,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郭敬明的《小时代》、“快男”电影《我就是我》等,均有不俗的票房成绩.“娱乐至死”“饮鸩止渴”的批判与高票房齐飞,这一现象似乎昭示着电影正朝着全民娱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