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211-212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电视的数字化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媒体可以代表各种媒体,而各种媒体可以利用数字化向人们呈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在这些现象的变化过程中,电视文化也在发生自身独特的变迁和重构.本文从电视的角色变迁和多元融合两个方面阐释了数字化语境下电视文化的发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影响电视媒体微博品牌推广效果的因素及其具体作用,本研究对26家卫视新浪官方微博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证实电视媒体品牌推广效果的提升与微博推广策略、其微博互动程度和电视媒体品牌地位间存在重要关联。强势电视媒体品牌占据数字品牌延伸优势,弱势电视媒体可以借助微博品牌推广改变市场地位。但是,目前电视媒体对微博互动价值的使用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项盼 《视听界》2013,(3):34-36
一,电视与视频网站之相“竞”1.广告体量差异电视媒体一方面运营机制成熟,是大部分广告主的必选;另一方面媒体数量庞大,因此整体的广告体量遥遥领先,远高于视频网站媒体。从图1两大媒体广告量走势可以看出,电视媒体稳定地保持高位,而网站媒体的广告量起伏较大,广告量高峰期集中在节假日前后。2.广告品类结构差异由于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受众特征不同,因此吸纳的广告品类差异明显。图2显示,互联网媒体吸引着相对新兴、高端的行业如电脑及配件、汽车及有关产品等,并且互联网媒体广告主品类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伴随着电视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大众文化背景下受众需求的转变以及主流媒体的导向支持,在电视节目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具有个性特点发展道路.可以说,电视体育节目是对电视本位与体育本位的双重回归.面对新媒体时代全新的媒介格局和受众需求,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道路势必走向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的紧迫现实问题。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化已成为媒介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潮流,因此电视媒体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OTT TV与智能电视OTT TV是"OverThe-Top"的缩写,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又称互联网电视,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其终端可以是电视机、手机、电脑、机顶盒等。  相似文献   

6.
孙宁 《视听界》2014,(5):29-31
制与播的分离,固然可以为传媒市场带来活力与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视觉享受,但目前对电视媒体而言却是弊大于利。如果能在困境中激发斗志,及时应对,电视媒体或将获得质的飞跃。本文从内部调整与外部联合两个方面分析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给制播分离背景下的电视媒体改革以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青 《新闻前哨》2013,(3):57-57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电视资源配置的现状,着力解决好电视资源配置的分散性与频道间栏目定位同质性的矛盾,使之有效融合并促进媒体良性发展。一、电视资源配置的现状电视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节目资源、频道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目前,许多电视媒体内部资源配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欲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取得较高的收视率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都必须具备独有的媒体特质,这种特质是一种让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力,即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媒体可以凭借这种独特的竞争力谋求生存与发展,并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所谓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从“刚力”和“柔力”两个方面来理解“,刚力”是用来支撑电视媒体生产、制作、播出电视节目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有形资产,而“柔力”主要指电视媒体的制度文化、品牌影响、人才素养等无形资产。因此,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刚力”和“柔力”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刚柔并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柔力”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宇 《视听界》2014,(1):37-40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电视的传播形态,也影响着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电视最初的意义在于休闲,人们在电视节目中找到类似于看演出、观比赛、读小说或听收音机的乐趣,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观看电视节目后必然会有分享的冲功,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可以说,传统电视与社交媒体之间具有一种天生的内在关联和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成为现阶段热门的新型资讯传播方式,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直接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冲击。当前形势下,电视媒体的发展必须进行一定的转型,与新媒体进行对应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电视媒体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信息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将电视媒体的发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从而适应当下形势,改变电视媒体的发展状况。本文将结合电视媒体发展现状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电视媒体发展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对应发展转型战略,实现电视媒体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智慧融媒体时代,随着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快。电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它与新兴媒体在行为模式、内容制播、数据整合应用、营销模式和文化等方面正在逐步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二者的用户也有着较高的重合率,使得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与互动逐渐成为媒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互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互动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3.
新兴的FLASH技术以其出色的交互动画制作表现,在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给网络媒体添加了声画并茂的特点。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优势地位受到了威胁,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生态环境的整合是关键。从网络中的FLASH技术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可以看出,电视媒体迈出了生态环境整合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时代轻易对传统媒体进行简单判断,是值得警惕的问题.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媒介融合时代依然保持一定的活力,这种活力当前主要体现在:在电视内容方面,多元终端呈现的,依然多是电视的内容;在电视台方面,进行组织重构的电视台可以依然保持活力;在电视人才方面,高端大制作依然需要专业化、高水准的电视业者;在电视收益方面,品牌电视媒体和现象级节目,依然享有高额商业回报.未来,传媒格局可能呈现出一种新旧媒体混合、兼容而共生的状态;而若要持续保持电视的活力,必然需要传统电视媒体破除“惯性思维”,饱具创新与“再创业”的意识,不把与新媒体的融合只看做传统电视媒体的“脱困”手段之一,而更应以全新的理念看待传媒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目前.开设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媒体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干脆就叫“读报”;凤凰卫视2003年3月推出了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形式新颖,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媒体之间过去看来几乎无法实现的交流与合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且这种合作与交流又可以涵盖电视媒体的新闻、专题、文艺、广告、电视剧、资讯等各个不同的项目,笔者对整合电视资源实现合作共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速发展的新媒体不断挤压着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使其在受众数量、广告份额、内容资源等方面不断流失。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闻网站上市、多屏融合等变化也为电视媒体提供了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如何借力新媒体,谋求新发展,是电视媒体面临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从困境与机遇两方面,描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的生存状况,以此为基础从而探寻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新形势下要保证传统电视媒体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求加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战略转型。本文先就当前我国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简析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最后就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战略进行具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徐玉 《传媒》2010,(12):22-25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硬件载体、以电信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为依托,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与传媒资源,进行多媒体化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对应到当前的手机业务中,手机媒体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业务从传统媒体脱胎而来,如手机报、彩信、手机电视、手机文学等,这类业务是单向传播为主,互动性较弱.另外一部分业务从网络媒体演变而来,继承了网络媒体的高互动性,如移动博客、移动游戏等.前者具有非常典型的大众媒体的传播特征,本文主要对包括手机阅读、手机电视等大众媒体业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未来电视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外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广告商对媒体的选择可以看出,增加专业性、商业性频道和栏目的比重,适当降低综合性频道和栏目的比重,是电视占领市场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