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习》2008,(4):34-34
历史学家杨天石用三篇论文研究了中日间秘密谈判的情况及蒋介石对这些谈判的态度。指出,孔祥熙作为国民党内主和派的重要代表,掌控了多次中日间的秘密谈判。孔的这些谈判,只是有保留地向蒋作过汇报,在一些关系国家主权的关键问题上却有所隐瞒,并非被普遍认为的代表蒋介石的意志,因而亦遭到蒋的批评和阻遏,甚至受到“以汉奸论”“杀无赦”等严词警告。  相似文献   

2.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斯大林把“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作为苏联出兵远东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美、英两国首脑为了自身的利益,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在同年6-8月举行的中苏关于签订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中,斯大林又以支持国民政府为诱耳,迫使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为获得苏美两国支持,对付中共,曾于1946年1月5日发表声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相似文献   

3.
中日合作就总体上来看,日方看重的是中国的资源和人才,而中方则看重的是日方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因势利导,变“洋为”为“中用”。如,可以采取“以资源换技术”的方针,推动日方在华建立类似JICA项目方式合作的“合作研究中心”,促使日方对我进行技术开放;在人员的选派方面,因为推荐权在中方,故也可以采取与中国重大专项计划挂钩的做法,选派一些项目中的业务骨干赴日进行跟踪研究,以提高中国重大专项计划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4.
1940年日蒋在香港、澳门的秘密“和谈”,日方代号称之为“桐工作”,又称“宋子良路线”。这次“和谈”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是抗战时期日蒋“和谈”中的一次突出事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抗战时期,日本为灭亡中国,在实施武力征服的同时,对蒋介石政府的政治诱降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1940年,因其推行“桐工作计划”而使诱降活动达到了高峰。日本之所以主动地开展诱降蒋介石的“桐工作”,同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军阀陈济棠在20世纪20年代末曾建立过半独立政权,与中央国民政府分庭抗衡长达数年。1934年,中央红军在长征前曾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与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与合作。最终,陈济棠避免了与红军武力冲突,保存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红军得到陈济棠“让道”,较顺利地走出了长征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建立的特务组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C”系及其以后的“中统”,一个是“蓝衣社”系及其以后的“军统”。“CC”系组成于1929年11月。蒋介石授意陈立夫、陈果夫把原来由江浙买办流氓所组成的“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从而形成以二陈为中心的所谓“CC”系(CC就是中央俱乐  相似文献   

7.
师:给同学们说个故事:云南解放前夕,国民党省主席卢汉准备起义,而军统特务在昆明逮捕了近百名民主人士。卢汉为这些人向蒋介石求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等人则命译码员将电文译成“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再交给军统特务小组,从而救下了这近百名...  相似文献   

8.
报载,日前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拥有近5000名员工的著名日资企业里,发生了一起不同寻常的“打人”事件。一位新进厂的中方员工下班后穿着工作服到厂对面的日杂店买食品,违反了企业不准穿工作服出厂的规定。一个日方管理人员勃然大怒,二话没说,出手就是一记耳光……开发区总工会领导立即与这家企业的日方总经理谈判,明确指出: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重光堂会谈”的由来,会谈中,日、汪双方代表的谈判情况以及汪精卫接到“重光堂密约”时的思想波折,论证了汪精卫是这次会谈的幕后人。  相似文献   

10.
郝秀菊 《现代语文》2007,(12):63-63
引言 "谈判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不同需要而交换意见、为了相互之间不同利益的交换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是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对参与各方产生持久利益的一种过程."[1](P6)我们这里说的谈判,与西方观念接轨,既指较为正式的会谈,也指较为随意的会谈.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多次与日方暗中“和谈”,妄图求得妥协,并转而消灭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终使“和谈”未果。其主要原因,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部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二是英美在华利益受到威胁,同盟国内部反对与日媾和;三是苏联为免除东西两线作战,也反对蒋介石与日妥协。鉴于以上多种原因,终使蒋介石与日妥协的企图成为梦想。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蒋介石在1946年什么时间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五项条件”?内容如何? 答: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曾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蛮横的停战条件,史称“五项条件”。对其内容和提出的时间,说法不一。现据我们接触到的材料来看,“五项条件”并不是一次提出来的,而是蒋介石随着形势变化,一再加码,逐步提出而形成的。一、6月17日蒋介石提出了继续停战的条件。自6月7日东北休战实现后,双方开始停战谈判。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企图压迫中国共产党屈服的条件。据美国国务院1949年8月5日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透露,6月17日,蒋介石向马歇尔表明他所提条件的性质,请他转达周恩来将军。国民政府的建议中,要求中共军队在1946年9月1日之前撤出热河和察哈尔,山东的烟台和威海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日本国日本放送协会签定的“编写与制作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视听教材培训包’合同书”的有关规定,中方邀请日方派代表参加了1988年9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验收审定会,审定了日方按“合同书”规定交付的“照明技术”(B_4)录像教材及印刷教材讲义。  相似文献   

14.
中日第三次东海油气田局长级谈判(9月30日至lO月1日)结束了,日方第一次提出所谓“共同开发案”,但双方的分歧未见缩小。  相似文献   

15.
戴笠,臭名昭著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1897年夏生于浙江省江山县,早年投靠蒋介石,从一个侍卫随从,成为蒋介石独裁统治下的中国的“希姆莱”,既承袭了中国封建制度阉宦虐政东西厂的衣钵,也仿效了希特勒法西斯独裁工具褐衫党的凶行,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恶贯满盈。1946年3月门日在从青岛飞往上海途中,坠机毙命。一、发过秘史:从“跑单干”到拥有“衙门”戴笠原名春风,1926年他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时,改名为戴笠,字雨农,取《风土记》“卿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骑马,他日相逢君当下”之意,表示…  相似文献   

16.
评1939年汉普顿的华盛顿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6月英美海军秘密举行的参谋会谈,是两国军方继1938年1月的海军参谋会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接触,是大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军事合作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这次会谈的背景、过程及对双方的影响。指出通过这次会谈,英国进一步把它的远东战略置于美加的军事援助之上;而美国则完成了其战略目标的重大转移,即把坚持了几十年的取向太平洋针对日本进攻的战略,转变为取向大西洋和太平洋针对德意日多个敌人进攻的联合战略。“彩虹计划”的最终制定便是这个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蒋介石见日本投降在即,立即向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会谈,解决抗日战争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争执”。8月16日,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复电,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相似文献   

18.
"获悉"二字化尴尬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对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争议,其中一处是说明接下来的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中方在起草公告时,说明是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下野后,蒋介石选择出游日本,其主要目的是想走东京路线,其次是为了宋美龄的婚事?在研究蒋介石出游日本这一事件中,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其一,当时的蒋介石为亲日派分子;其二,这次出游事件发生在东方会议召开后不久,中日关系正日趋紧张。在出游日本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在订亲、培植友谊等方面都比较顺利,但在访日的重头戏——田中会谈上,蒋介石没有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日本应支持他北伐,统一全国。因此,可认为,这次出游日本是失政的。在此之后蒋介石的亲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是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会谈的重要议题。布热津斯基表示将按照"建交三原则"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但希望中方不公开批驳美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明。布热津斯基没有提出对台军售问题。中方表示只要美方不将不公开反驳其对台湾问题的声明作为前提条件,美方可以表达自己的希望,中方也会重申如何和何时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布热津斯基访华期间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现实态度拉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