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即位之初,儒家学者同以窦太后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开了针锋相对的,以方由学术之争发展为对政权的争夺,建元元年冬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文学之士,结果所举之被丞相卫绾全部黜退,这是窦太后对儒学改革人士的第一次打击,六月,汉武帝任命窦婴为丞相,田Fen为太慰,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打击朝中保守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元二年冬十月,窦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将改革派人物全部黜退,政权重归保守派之手,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汉武帝又罢免了全部保守派人士,正式开如了内改制度、外兴功业的有为政治,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上了汉代统治思想的宝座。  相似文献   

3.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4.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南游”年岁和有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南游”原因有三:一是出自司马迁的自觉自愿,二是由于父亲司马谈之举荐,三是由于汉武帝的恩许。司马迁南游时,年已三十,时在元鼎元年,即公元前116年。南游路线中的“楚”,实指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涉所建的“大楚”,包括有大泽乡和都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地区。南游大约用了三年到四年时间,即汉武帝时,元鼎元年到三年(前116—114年)。  相似文献   

6.
“李陵之祸”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是件关键性的大事。这件事既影响了他的生活、思想和仕途,又影响到他的《史记》的写作。因此,无论是研究司马迁的生活道路,还是著述道路,都不能忽视它。本文打算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中涉及到司马迁与汉武帝的关系问题,也略加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8.
近年关于巫蛊事件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汉武帝说成事件的主谋者。事件本身十分复杂,为武帝是主谋者的说法找一些根据并不困难,但从其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似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一、汉武帝没有策划易嗣,把他说成巫蛊事件的主谋者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汉武帝迷信神仙,是酿成“巫蛊之祸”的重要原因,江充集团捣鬼有术,是“巫蛊之祸”的主谋者;三、事件过后,武帝反思一生所为,“悉罢诸方士侯神人者”,下轮台诏书,是他一生,也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有一段话是我经常用的,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写的书中的一段话,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于今天仍然有益。他说当时很多有文化的人都不注意健康,追逐名利地位荣誉,巴结有权势的人,对此,他这样评价:“崇饰其末,忽弃其本”(重视外部而忽视根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外表豪华,打扮时髦,但是里面健康出了问题)。他感叹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又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11.
从“黄老之学”到“小国寡民”──再论司马迁的悲剧田启霖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既有当时的历史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就其个人因素来讲,有他对反击匈奴战争的态度问题,又有他‘石问’所对触犯刑律的问题。”这是我在《评“遭李陵之祸”》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根看法。如...  相似文献   

12.
《报任安书》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曩”“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和“今”,而由三个概念的不同时性可以确定《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前91)的年尾。“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司马迁处理《史记》稿本的确切说明,意思就是正本藏于嫁给杨敞的女儿家里,而副本留在长安。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不断把施行“巫蛊”的人和“谋入匈奴”的罪名联系在一起,终于导致“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其标志是征和四年(前89)六月车千秋任丞相后亲自参与“掘蛊兰台”。“掘蛊兰台”导致太常、大鸿胪和御史大夫或自杀,或被杀,其属官也被牵连,直到后元元年(前88)六月结束。司马迁就是在这一年之中卷入“巫蛊之祸”再次下狱死。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不是“采摭荒诞”、“爱奇”,而实是司马迁开拓挖掘历史材料的重要表现。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是其现实人生体验与历史人物遭际发生共鸣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司马迁深刻的幽愤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中国3000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是一部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绷)的中国占代文学巨作。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马迁四十七岁,春秋正盛,一场血腥之灾从天而降。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为孤军作战兵败匈奴的李陵辩白,激怒了圣威,再加小人杜周的谗言,诽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为“诬罔罪”——也就是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16.
楚怀王是走投无路死在秦国的。他的“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故事,“兵挫地削,之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结局,实在是一幕历史的悲剧,司马迁总结这一幕悲剧的教训,一语中的地指出“此不知人之祸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历来被认为是汉代抒情议理散文的代表作,后人评价说:“慷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又直与《离骚》对垒”。对这封书信体散文的主旨,历来也一直认为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但如果把这封书信放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当时的根本对立冲突背景下去了解,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这封信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了,它其实不是写给任安看的,而是写给汉武帝看的;它其实是司马迁向汉武帝发出的一封宣战书或挑战书。  相似文献   

18.
墨子兼爱与多玛斯·默灯:一些联想和随想(美)罗拔·德基著(美)李绍译墨子与默灯,我们西方人会说,这叫作“同床异梦”!(我们中国人会说,这叫作“牛头不对马嘴”!──译者)墨子生于公元前5世纪,而默灯则是20世纪的人物,他死了不过25年。就时代讲,这两位...  相似文献   

19.
面对巫蛊之祸所上演的父子交兵、骨肉相残的惨剧,司马迁会为戾太子的无辜罹难而感慨叹息,也会为好友任安、田仁的悲剧而心伤神摧,但若说戾太子之死使他深感拨乱反正无望,便通过《报任安书》向汉武帝宣战而慷慨赴死,则是不符合司马迁思想实际的。对巫蛊一案史实的全面把握,对司马迁与戾太子之关系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报任安书》的认真解读,是认识司马迁卒年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袁传璋先生所谓《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所谓司马迁暴卒于征和二年季冬,卖属臆测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