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学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其核心要素是什么?不同的学法其构成要素组合形式是否一样?体育学法的内部结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动态发展的?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体育学法的性质,从而把握促进有效学法形成的机制及动因。分析学法之间存在差异的缘由,以及关注起决定作用的核心要素和辅助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对学生有效学法的形成做好积极有效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体育学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核心指向学习的方法还是有方法的学习,不同的指向性将会产生差异相当大的对体育学法的本质理解。有些人可能会从内隐性(认知策略)上看体育学法,而有些人可能会从外显性(学习行为)上看体育学法,由此,体育学法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学科特殊性?是体育学法基本理论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一种运动技能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学法表现?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技能的时候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学法?这些学法的产生受制于哪些因素?哪些属于外在的?哪些是易于控制的?教师在学生有效学法的产生过程中如何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其实,学生体育学法的产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受到对动作的认识和理解力的影响,不同项目类型的体育学习,还受到项目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的影响;采取不同教法和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教师所教授的学生其体育学法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体育"学法"研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体育学法问题进行梳理,首先分析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性文献对学法的倡导、体育学法研究在整个教育理论和各学科研究中的比例分配,进而对体育学法研究现状进行评述,认为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法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为研究手段,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对生态体育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态体育学出场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和体育发展中自身问题域;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观是生态体育学的哲学基础;生态体育学研究范围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研究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关系;(2)研究体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3)研究体育自身生态的关系;(4)研究体育的人际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体育学法问题进行梳理,首先分析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性文献对学法的倡导、体育学法研究在整个教育理论和各学科研究中的比例分配,进而对体育学法研究现状进行评述,认为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法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建立城市体育学的缘由、基础、内容等视角,就建立城市体育学进行了论证。研究认为:不断完善的城市学学科建设产生了城市体育学发展的土壤,城市跨越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为建立城市体育学提供了可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效应发挥奠定了城市体育学的建立基础;快速发展的和谐城市与城市体育为建立城市体育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迅速崛起的城市经济与体育产业为建立城市体育学提供了殷实的经济基础,逐渐兴盛的城市品牌与体育特色为建立城市体育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城市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是城市体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城市与体育本质关系和城市体育系统内部关系研究是对城市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延伸,是指导城市体育建设与发展的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不同的研究者对体育学法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多数人未站在同一平台谈学法问题,如有些人从宏观层看体育学法,而另一些人可能是从微观层看体育学法,所以,认识就会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一些人缺乏对体育学科特性的整体认识,而仅仅照搬教育学或其他学科对学法的分类方法,对体育学法的分类就有失学科性。由此,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以及与教法的动态分化关系对体育学法进行多层综合分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体育学法是复杂的,对体育学法进行分类就是要建立体育学法的层次系统。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似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结果和结论:(1)体育学学术批评是活跃学术气氛,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体育学学术实践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体育学研究具有导向、舆论监督意义;(2)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形态(按批评主体)可分为大众批评、专家批评、行家批评,批评的基本形式包括专著、论文(包括综述)、述评、鉴定书(意见或报告)、会议交流、网络沟通等,所有对体育学学术实践主体和体育学学术实践物化成果所进行的评判构成了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内容;(3)导向性原则和唯物辨证原则是开展体育学学术批评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4)呼吁重视和开展体育学学术批评,加强体育学学术批评队伍建设,逐步构建体育批评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体育学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 ,面对着知识经济疾驰的步伐 ,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重新调整 ,体育学研究生该以怎样的素质来迎接挑战 ,是目前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从思想、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未来的体育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分析 ,以求促进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河南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阐述、论证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构建和应着力的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同时,该研究试图通过对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构架的阐述,给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休闲的体育的系统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元体育是对体育学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岩 《体育与科学》2004,25(6):36-39
元体育学是以体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元体育学是对体育学的超越。文章探讨了元体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法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与体育学习相关概念之间有什么关联?与教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构建体育学法基本理论体系有何价值?本研究试图给体育学法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位以期减少一些对体育学法的认识偏差,通过建构体育学法基本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补充完善体育教学理论的系统性和促进并优化教学实践做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体育学法是具有个体差异且又相对稳定的各种学习方略的总称。本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学法的类别进行了划分,结果发现:分类依据不同,体育学法具有不同的类别划分形式。了解这一分类体系,对进一步探讨体育学法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等体育院校学校体育学教材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学校体育学未来发展的思路,便于学校体育学理论教学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常态课和观摩课体育学法表现及差异性比较(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上,学生的体育学法是否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哪些方面可能有不同?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法表现进行有效地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常态课与观摩课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一般与特殊学法,进丽提出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三维观建立体育学法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法的分类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划分体育学法的类别.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科学定位.宏观上类别具有多样性,中现上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微观上类别具有内外层可操作性.建立体育学法多层次分类体系,并从微观层面进行学法表述举例.  相似文献   

19.
满足社会需要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相比较其它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概念上具有相对独立性。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调适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借鉴和整合相关学科尤其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经历了形成发展、快速发展以及优化发展3个阶段。伴随着社会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该偏重"问题导向研究",解释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开展文化变迁、文化产业、群体推广、健康中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社会体育学取代群众体育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群众体育学概念的界定,群众体育学被社会体育学的替代问题,社会体育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社会体育学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论述。指出:社会体育学取代群众体育学是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将有利于形成与社会需求的新的“契合点”,以进一步拓展完善社会体育学科体系,拓宽社会体育学研究内容与专业口径,从而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程,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