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文化中,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在《菊花》中,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就以伊莉莎的菊花情结的演绎为主线,阐释了伊莉莎与菊花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妇女和自然双重困境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在作品中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用菊花象征伊莉莎的美和她的自我价值。笔者通过伊莉莎的抗争与被拒,"菊"之意象的解读与女性的自我的发现这三个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文化中,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在《菊花》中,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就以伊莉莎的菊花情结的演绎为主线,阐释了伊莉莎与菊花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妇女和自然双重困境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美国小说家斯坦贝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菊花为主题,讲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而发生的一些故事。作者通过细致丰富的环境描写、生动的人物刻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孤独的伊莉莎。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父权制世界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以伊莉莎的菊花情节演绎为线索,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妇女和自然命运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李晓梅 《文教资料》2011,(30):23-24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里勤劳能干、向往自由生活、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本文对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加深读者对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里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结合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对伊莉莎的女性主义内涵及其矛盾的个性,以此探讨斯坦贝克女性观的矛盾性。本文指出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女权运动中争取自由的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的态度也代表了同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斯坦贝克在其短篇小说《菊花》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刻画,揭示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从压抑、躁动到醒悟、绝望再到无力屈服的悲剧,这为探析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错位的精神生态提供了线索。人们普遍忙于对物质利益追逐的同时,人性却受到了扭曲和变异。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并引起人类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走出精神困境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话语,它强调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菊花》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菊花情结说明白然和女性的同一性,萨利纳斯山谷的生存环境展示了工业文明的巨大破坏力量,随着代表着理想的菊花被丢弃,伊莉莎只留下了理想幻灭的悲伤。揭示了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此来呼吁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