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诗经·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能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中常借西施以写西湖、咏美人、抒胸臆。摹写西湖时,突出了西湖晴雨相宜、自然秀丽的景色;吟咏美人时,勾勒出美人不染尘俗、遗世独立的姿容;抒发胸臆时,借“西子”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人生幽思和生命感悟。苏轼的“西子”书写是深入理解其人其作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蒲松龄运用幽默滑稽来表现“孤愤之情”、“珍视人性”、“针砭世风”三方面着手,剖析《聊斋志异》令人解颐捧腹的艺术风格,以图让读者领略蒲松龄创作艺术的另一层面。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文艺作品“以泄愤懑、抒发愁思”的“孤愤之书”,而直抒胸臆,发心中之不平、浇胸中之块垒的,当推书中描写到书生的那部分作品。本文便是大体按作品创作的时期,按类型分析书生的形象,然后再论及蒲松龄的创作态度。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可歌颂或肯定的书生形象积淀着蒲松龄的理想精神追求,否定的书生形象透视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7.
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将情、思、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诗中的反差、矛盾,直接抒发心远之情;同时,诗人情动于中,在意脉转折中融入南山之景,借客观之景抒主观之情,其隐逸之坚定、心远之情感、悠然之境界自然呈现出来。从这首诗中亦可窥见诗人融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逸思想。在情思结合的基础上,诗人还将其升华到哲理的层面,探讨了“言”“意”之关系,展现了追求自由本真状态之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民歌是人们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产生的。即使是原始人,也会在“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触使下,自发地产生感情浑朴的民歌。“乐毋离情”(新出土《诗经》残简),确是深中肯綮之语。  相似文献   

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谈《背影》中的衣着描写江苏邳州市教研室刘同题《背影》不仅表现了无比深挚的父爱,而且抒发了作者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深沉的怀念,还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当年不能领会父亲一片苦心的深深的歉疚之情。对这“情”和“意”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北中国烽火满地、哀鸿遍野,临安小朝廷苟安江左,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辛弃疾借着“横放杰出”的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壮志不酬的忧愤,“把苏轼在词中解放与开拓的境界。再进一步地加以解放与开拓”,创造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