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艺术体操运动员形态、机能特征的体能训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形态机能测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艺术体操一线队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形态与机能测试研究,旨在探索艺术体操运动员形态、机能与体能训练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体能训练的身体形态优势,身体机能水平在训练中较稳定,提示运动员有进行大运动量体能训练的潜力和空间,建议采用间歇训练方法加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成套体能水平,适应现代艺术体操技术发展对体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少年运动员身体健康和发育的状况与其运动生命的保持、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相当的关系.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外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发育的状况,以及身体形态的特点;研究专项训练对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以及中外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差异.来自中国和保加利亚的224个艺术体操运动员(年龄8-12岁)参与了有关的测试.研究结果: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发育的主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均低于本国同龄的城市女生;保加利亚运动员身体的发育指标要高于中国运动员(P<0.01);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比同龄女生更长的四肢.此外,艺术体操女孩身体形态发育的BMI和Vervaeck指数与训练的年限存在高度相关(P<0.01).结论:(1)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的发育要滞后于同龄女孩,特别是10-12岁年龄组.(2)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更长的四肢和较好的相对力量.(3)保加利亚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要早于中国女孩,特别是身体各部的国度.(4)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的身体发展和身体形态与早期专业训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艺术体操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是制订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标准的理论依据。本文对216名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发育状况进行多年的追踪测试与调查研究,获7000多个数据,揭示出艺术体操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与一般城市女生相比,经过系统训练的艺术运动员性成熟期推迟2-3年,身高、体重的增长高峰随之推迟,身高的快速增长期延长,从而带来了身体形态各项指标生长节奏的变化。运用这一规律建立的“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已成为艺体运动员科学选材和系统控制体形的坦佛标准,有效地推动了训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专家访谈、录像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艺术体操国家队运动员在参加各比赛前的技术训练现状及技术训练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同时针对各部分技术特征要求建立了科学的技术训练体系。研究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包括身体技术、器械技术和成套动作技术训练3个部分;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比器械技术要好,但也缺乏高规格、高分值和多样化的身体技术。  相似文献   

5.
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人体测量和文献资料,获得国内外体操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数据二千多个。按照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参照世界冠军和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形态指数,建立了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原形。通过对现有运动员比赛现场的直观比较,测量数据对比。反复验证,多次修改,设计出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各年龄组的身体形态模式标准,为科学选材与训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初级选材身体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参加2003年全国艺术体操少年锦标赛的运动员中的89人次抽样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归纳分析法筛选指标,从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测量值和充实度指标、体格指标、身体成分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我国7~12岁艺术体操运动员较理想的身体形态特征,从而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5名艺术体操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身材较高、四肢长而直、身体围度较小、肩稍宽、髋较窄、手足较大等外部形态特征.指间距-身高、坐高/下肢长C及跟腱长/小腿长A能够较好地反映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少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各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了解浙江省少体校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各指标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体重的回归方程,旨在预测体重,为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初级选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周期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要求,对2004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我国运动员身体难度动作的质量规格进行了现场统计,用以分析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运用与完成身体各类难度动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备战北京奥运,尽快适应新规则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几年艺术体操规则的大幅度变化,对适应规则的竞技能力结构进行了重新分析,研究表明,现代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各主导因素的排序是运动技术、心理能力、运动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艺术表现力、运动智能.同时发现,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体能和艺术表现力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应该在完善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方面下功夫,不断地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才能使我国艺术体操走上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1.
测试国家赛艇集训队运动员体重、身高、坐高、指间距等4项身体形态指标,分析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对赛艇不同项目选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九运会、第 2 4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及第 14届亚运会等重要赛事成绩的统计、比较分析 ,阐述我国艺术体操的现状 ,找出优势、差距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优秀赛艇运动员赛前生化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浙江省赛艇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以浙江赛艇队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预选赛3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赛前连续4周早晨安静时血红蛋白、血尿素2项指标测定及2次三级乳酸测试,达到赛前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强度进行有效监控和调整的效果。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血尿素和血乳酸均有显著性变化,而血红蛋白未见显著性变化。所以,在赛艇训练中,应根据各项生化指标监控结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训练强度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少年儿童体操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 ,对福建省少年儿童体操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我省从事少年儿童体操训练的人数明显增多 ,各组别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男子甲、乙组 ,女子乙、丁组运动员获高分人数增多了。但各组别运动员都有明显的弱项 ,整体实力不强。建议完善我省业余训练与竞赛改革 ,加强运动员的基本姿态与基本技术的系统训练 ,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完成动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体操是典型的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它的美不是简单地呈现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运动赋予特殊的美的特征。本文运用有关美学原理,结合艺术体操运动及运动员的特点,对艺术体操的美学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中艺体育杯"全国艺术体操个人冠军赛前8名运动员的4项器械的难度得分进行研究。主要以2009-2012年(终审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的特点,对难度得分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选编分值与实际得分相差较多,而且完成质量差;身体难度得分最好的为球操,其次为棒操和带操,最后为圈操;器械难度得分最好的为圈操,其次为球操和棒操,最后为带操;加强身体难度和器械难度的融合度将成为日后的关注点,合理选编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的分值及每个动作的高质完成将是日后艺术体操难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体操素有"美的运动"之称,它不仅要求难、新、美的身体动作,更强调项目本身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风格。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完成动作技术性较强,但整套动作的艺术感染力却很弱,运动员表现力风格不够鲜明。中国舞蹈身韵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之精华,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表现力风格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可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艺术体操"全国冠军赛"成年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4项器械成套动作进行研究。主要依照2009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特点,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的选编特征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并顺应规则的变化规律探索器械难度的发展走向。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对圈操难度选编与技术驾驭的最好,其次为绳操、球操,带操为弱势项目;各项器械熟练性动作的选编形式较为简单,缺乏多样化;提高带操器械难度技术与惊险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选用器械惊险性动作作为成套结束动作是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不用手"运用器械将是今后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9.
广西少年男排甲组 1991年获全国少年排球赛身体素质总分第一 ,比赛第三名、二人入选国家少年队 ,总结运动员初期训练经验 ,得出结论、早期全面身体训练、突出基本动作正确性 ,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