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笔者结束新华社波兰分社记者任期18年后,受波兰外交部邀请,以个人身份重访波兰.作为曾在波兰工作多年的记者,此行重点了解波兰新闻事业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非常高兴参加新华社践行"四力"报告会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记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获得表彰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全体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对中国记协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新华社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新华社西藏分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忠诚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积极践行"四力",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刚才,听了五位分社记者代表的发言,深受教育和感动。  相似文献   

3.
刘人杰     
刘人杰,1936年4月生,山西平定县人。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政协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从1954年起一直在新华社工作,至今已四十二个春秋。先后在三个分社工作过,其中:1964年以前在上海分社任记者;1964年至1983年在山西分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组长、分社领导组成员;1983年被任命为青海分社副社长,1985年任代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为时三年多;1988年调回山西分社,后任副社长、党组成员,直至今年年初退休。  相似文献   

4.
8月中旬以来,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新华社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广泛动员、扎实推进,在全社采编人员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截止目前,新华社党组成员以及新华社各采编部门、各分社领导班子成员和编辑记者在全国各地县、乡、镇、村建立基层联系点600余个,已有500多人次参加了蹲点采访,在各供稿线路设立"走基层听民声"等专栏共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稿件2500条(张),网络、报刊等社办媒体终端设立专版、专题刊载大量稿件,推出了一批报道精品,特别是有效提高了编辑记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 去年,网络上的"史上最牛记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位号称"史上最牛记者"的特别之处在于,"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随后做出回应,表示该记者"确实有部分稿件存在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这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并决定停止该记者的采访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8.
姓名:李宣良 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岗位:文字记者 评点:他是新华社派赴着陆场采访的唯一文字记者,煞费苦心,用别人的工作证登上了一号搜索飞机,以快讯方式"直播"神六返航.并有幸成为第一个目视到飞船返回舱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王文杰     
王文杰,1949年10月生,河北省元氏县人,大专学历,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党组书记、高级记者,山西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1968年参加工作,当教员。1970年至1978年在解放军高炮部队,先后任报道员、报道组长、新闻干事。1978年12月正式调入新华社河北分社,先后任记者、工业组组长,并兼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1992年12月任新华社河北分社副社长、党组成员。1996年2月至1998年5月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党  相似文献   

10.
做全媒体记者实在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全媒体记者"这个头衔适用于新华社绝大多数驻外记者.就我熟悉的非洲而言,每个地区分社通常只有一至两名记者,负责驻在国和兼管国日常新闻报道工作,这包括对内中文报道、使用驻在国官方语言或其他语种的报道、音频、视频报道、摄影报道、体育报道、网络报道和经济信息采集等内容;此外记者还要承担各种源源不断的其他媒体的约稿、直播连线任务等.而除了新闻报道工作外,新华社驻外记者还要扩大社会交往建立必要的当地人脉,管理文字、视频、摄影及营销雇员,同时维持分社正常运转,兼任厨师、司机、技术员等,真正是一个人的日子在海外过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12.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点交汇很融".由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市记协、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于2011年12月16日召开.会场设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多功能厅,天津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和《中国记者》一行欢聚一堂.与会代表们一见如故,大厅内春风拂面,俨然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天津《大港石油报》社长得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参加.  相似文献   

13.
时代呼唤名记者(下)金凤人民日报培养记者特别是名记者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颇多曲折。首先是1958年人民日报记者站和新华社各地分社合并,除我之外,几乎全部记者都去了新华社,十几位老记者担任了分社领导。人民日报记者队伍风流云散。60年代初虽恢复了记者...  相似文献   

14.
黄其庄,新华社江西分社高级记者。人很谦和,文却练达;觉得采访别人可以,被采访太难。 从1967年跨进新华社的大门,至今不敢丝毫有所懈怠。深知“党中央耳目喉舌”的地位及作用不同寻常,所以始终“政治上积极上进,工作上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1997年9月初,刚到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工作不到3个月的我,突然接到分社领导的指示,要我和分社摄影记者在几天内尽快办好签证,买好机票,与我驻赞比亚分社的记者王能标在马拉维的布兰太尔市会合,参加定于8日在那里举行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首脑会议,并尽量了解马拉维新闻市场,可能的话在那里发展新华社的新闻用户。  相似文献   

17.
正1945年,我由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工作,在领导和资深记者的指导培育下,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河北日报社年轻的记者编辑知道了我的这段经历后,每逢邀我介绍成长的轨迹时,我都是"先将前事错传与后人知"。1945年秋,我调入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时,年仅20岁。总认为仅凭着革  相似文献   

18.
在2012年冬北方多地暴雨雪灾报道中,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吉林分社、黑龙江分社一些文字记者在各自当时所处的地区拍摄的图片,极大地丰富了相关报道的内容,还被新华社总编室评为每周表扬稿.可见,在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自然灾害报道中,因所涉范围较广,摄影记者忙不过来,分布在各地的文字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图片显得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星期一"有地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主任曹智一声大喊,冷不丁地将我从思索中惊了回来。解放军分社编辑部的反应速度是一流的,编辑黄明抓起电话:"快问总参,震中在哪里,需不需要报?"  相似文献   

20.
1983年8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向总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下午又发出了第二条和第三条消息。开张大吉的第一天,分社发出的这三条消息,意味着新华社依靠外电编发尼加拉瓜消息的日子从此结束,意味着新华社正朝着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勇往直前。岁月流逝,转瞬已五年多。分社记者已轮换三批。马那瓜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汇集到大广播和各条专线中去由总社发往世界各地。作为马那瓜分社的第一任常驻记者,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经历了分社创业的艰辛阶段。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触万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