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峰的论文《新闻改革反思随笔》,获得了《中国记者》新闻论文有奖征文一等奖。这个谈峰,就是新华社记者李峰。他不仅是位著名的记者,还是杂文作家、新闻改革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杂文,只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一部分果实,但又是他近年来纵览改革开放大势和人生旅途的录相。也许是写惯杂文的一种幽默,李峰说,要是成立“非才子协会”,他愿报名当第一名会员;要是展评脑袋耐力,他可推出共产党给他安装的“自动旋转的磨盘”。磨盘!这个比喻,形象而真实地表现了他那  相似文献   

2.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3.
林帆同志是个杂文作家,不乏杂文创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长期讲授杂文写作,对杂文具有较深的理论研究,由他撰写的《杂文写作论》就显得生动、实在,既不空泛,含着具体经验的生发;也不零碎,作了理论的归纳与升华.读了,令人有搔到痒处之感.  相似文献   

4.
无可置疑,生活是杂文的源泉。但是世界这样大,生活处处有,杂文作者囿于一隅,不可能事事都亲历,处处去生活,杂文创作的源泉不就有被堵塞之虞,它的文路不就有变窄之险么? 其实并非如此。文艺史上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大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故乡绍兴,由于熟知了故乡的人、事,他后来所写的小说,大都取材于那病态的、家乡的人们。晚年,他生活在上海,他的杂文创作也多取材于上海的世态。老舍是现代京味小说的始祖。他的小说、戏剧虽京味浓郁,却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面貌。一粒沙中见世界,在一定意义上,作家愈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各种报刊上杂文的创作日渐繁荣,研究杂文的会议、文章也多了起来。1996年上半年,由郑州晚报社作东召开了一次杂文创作研讨会,紧接着由大河文化报社出面组织的省会杂文作家、编辑研讨会也在8月份召开。杂文的繁荣离不开理论的研究,这需要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廖沫沙在党的新闻、思想、文化战线上战斗了半个世纪,是一位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一生以犀利的笔锋为党战斗的著名杂文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卫士。他所撰写的杂文、散文、论文等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栋 《今传媒》2009,(11):4-5
1952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当过农民、教师、政府公务员.1984年开始评论和杂文写作,1986年投身新闻界,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已出版<中国的羞愧>、<早春的感动>等著作17种.2004年,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他因此成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  相似文献   

8.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9.
金黎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阳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近几年,他已在全国30多家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特写、报告文学作品五百余篇上百万字。1987年第四期《新青年》杂志刊发了金黎的照片与简介;同年8月,《人民文学》函授版发表了题为《河南金黎创作丰收》的消息;1993年12月6日,《新书周报》在《作家追踪》专栏刊发了题为《探索·追求·奋进》的文章,介绍了金黎的学习、创作及获奖情况;1996年年初,河南电视台、安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传略已于1991年被选人《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1995年被选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相似文献   

10.
由河北《杂文月刊》、《今日浙江》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首届报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10月12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于光远、邓伟志、严秀、冯英子、何满子、邵燕祥、牧惠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80余家报刊的杂文编辑和著名学者、杂文作家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国平到会看望与会代表。据称,这是近20年来杂文界人士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历 史徐徐地行进到了一个新世纪———第二十一世纪。新世纪 ,为杂文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杂文的尖锐性、针对性、时效性 ,这个问题既是广大读者对杂文的期望 ,也是杂文自身发展的需要。2001年2月1日 ,为繁荣杂文创作 ,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报》联合举行“新世纪杂文创作座谈会”。丁法章、邓伟志、丁锡满、林帆、徐开垒、张林岚、吴兴人、司马心、叶辛、刘金、沈扬、王建平、冯英子等30余位杂文家和杂文作者与会。丁法章作为东道主 ,对上海杂文家来文新集团聚会 ,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希望多产高质量的杂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5,(1)
为新事物充当马前卒──马识途谈杂文本刊记者何光我叩开了作家马识途寓所的门,坐在他的客厅里等候。今年成都冬天的脚步走得特别缓慢,时序已近“大雪”,阳台上的花木依然青枝绿叶,生机盎然。不一会,马老从卧室走出来,步履稳健,简直看不出他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他...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杂文领域创作成就颇丰,国内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杂文作者,老一代杂文作家依然活跃在创作舞台,创作兴致不减当年,毛志成、邵燕祥、李国文等一批老一辈杂文大家近几年都有大量杂文佳作问世,质量更加突出,气势依旧;而刘洪波、童大焕、郭松民等一批青年新秀也是来势汹汹,大有赶超前辈的苗头.国内知名的媒体相继开辟了许多杂文专栏,为杂文作者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可以说,杂文创作正面临着一个多年来少有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5.
说来凑巧,从《西安晚报》上读了陈仓先生《盛世需要危言》一文不久,便从一文友那里得到一本《陕西杂文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陈先生的文章,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杂文作家荣获全国大奖的感慨。他将当今中国称为“盛世”,将杂文喻为“危言”,纵论了”盛世”与“危言”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待读完《精选》之后,  相似文献   

16.
去年,笔者收到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老作家王大海先生书信一封。在这封信中,王先生集中谈了他对杂文的风格和杂文家人格的思考,谈得情真意挚、言简意赅、颇有见地。信不长,兹照录如下:正之: 听元惠说,你要把近年所写的杂文结集。前天又收到你寄来的部分作品复印件,虽然有些文章以前也曾读过,但这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我常在想:杂文是一种说真话的艺术。巴金把他的随想录命名为《真话集》,很值得玩味。杂文必须是真话,这才有写作和存在的意义,如果如有些人写的,只是官话和套话,那还有什么写作的必要? 它还必须是艺术。如果真话不是以艺术的语言和形式说出,那它可以是科学论文或其它,为什么要称之  相似文献   

17.
这是嵩山脚下的一次杂文笔会,时间是1989年11月份。与会者有省会报刊电台的领导、言论编辑,作家和语文教师,怀珠抱玉,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当中没有女性;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也极少见。于是,有年长者垂询左右:“郭萍来了没有?曹亚瑟来了没有?”郭萍是近年来省会冒出来的一位女性杂文作者,引人注意,这里按下不议。单说曹亚瑟,他像“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一样,让文友们刮目,靠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相似文献   

18.
呼唤杂文     
林帆 《新闻记者》2006,(2):38-38
杂文不景气似有些时日了,它终究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因此也引起老一辈的杂文作者感慨良多。无可务何花落去。这是现实。时也命也.怨谁呢?我是以杂文起步,辛苦耕耘而参如上海作协成为作家的,可是自己也好几年马放南山。笔端生锈了。似有难言之隐,抑或心甘情愿?我也说不清楚。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相似文献   

19.
武振平先生是我学习杂文写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和"开手师傅".从1958年至今,他当了我50年的老师.在半个多世纪前,武老师担任解放日报副刊<朝花>杂文专栏编辑.他当时以"马文"的笔名,名噪一时,发表了很多有见解的杂文.  相似文献   

20.
耿翔 《新闻知识》2000,(8):30-31
情境杂文法国作家左拉一生强调 ,作家的责任就是解释民众的风尚、罪过、堕落、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畸形。有人把左拉的这句话 ,赞赏为尖锐的叫声。这样的叫声 ,对于一位杂文编辑 ,显得很重要。它让我有足够的目光和胆识 ,去审视我所面对的每一位杂文作家的文章 ,从而透过文字的表面 ,去窥视一颗时刻寻找着目标 ,欲加挞伐者的内心 ,为着正义和善良 ,是怎样在笔尖上跳动的。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话说 ,就是怎样在黑纸上写白字。然而 ,我在堆积如山的稿件中 ,看到的却是一种模式化的写作 ,正年复一年地被大众熟练地操作着。使得杂文 ,这一本来在某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