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6,(7):96-96
我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有责任和读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美国的孩子与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不同?  相似文献   

2.
顾连梅 《新作文》2004,(11):8-9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苦恼写作是因为我们缺少生活。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背景下,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在生活,都拥有着生活。而且是拥有着独具个人色彩的生活。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写作。我们都不匮乏生活。但是,拥有着生活毕竟不等同以字传递生活。前人人皆有,后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美国英语”,犹如中国的许多方言,都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独立发展出来的英语分支.由于美国的规模,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均远远超过英国本土,自然为世界所瞩目.自从十七世纪初叶以来,当时的早期现代英语在美国这一广阔天地里独立发展了至少二百多年;因此美国英语在习惯用语、短语及单词拼写与发音方面都与英国本上的英语有所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首先吸引我们的自然是英美英语之间的单词的不同发音,不同拼写,甚  相似文献   

4.
李忠东 《初中生》2007,(10):26-26
在英语中,“hello”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单词都用得多。美国人个个都爱说“Hello”,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听到这个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青年教师》2006,(12):55-57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迭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而语文学科无论从其自身特点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都与人文性息息相关。审视一下语文教育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多年来语文学科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KISS知多少     
《今天.双语时代》2007,(11):124-124
Kiss这个词无论有没有学过英语的中国人十有八九都知道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热恋中,婚礼上,告别时,重逢日,聚会前,一个个深情的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可是你知道Kiss也有很多种说法吗?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熔炉(melting pot)。大部分美国人无论它来自何方,为适应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学会了使用英语(美国英语)。但同是讲英语的美国人由于他们来源不同,所居住的地区不同,他们所处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各自所操口音和使用的词语也不相同。美国有三大方言区,新英格兰、中西部和南方。在新英格兰多数人使用 RP 英语。  相似文献   

9.
柳丝  王小鹏 《教师博览》2013,(10):42-43
<正>无论你出生在哪个国家,从怎样的家庭长大,儿时的书包都见证了每个人成长中的快乐和伤感。书包这个小小的物件,不仅折射出不同国家孩子的童年生活,更能让人们感知这些国家不同的教育理念。美国:小学生的举"重"若轻如果,你认为拉杆书包是中国学生的"专利",那就大错特错了!早上7点多钟,美国洛杉  相似文献   

10.
稍有一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拥存五千多年的文明,是四大历史古国之一.她的成果浩如烟海,她的成就举世瞩目.无论在亚洲还是全世界,她都是首届一指、成色十足的"大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国内媒体上经常有这样一些消息,每当美国公民对政府某项政策提出批评时,往往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花我们纳税人的钱。开始不知道美国人究竟纳多少税,为什么总以纳税人自居。到了美国才知道美国的税的确很重,很多税都是个人交纳的,于是理解了纳税人的含义。只要在美国境内有经济收入和支出,无论你是本国人还是外来者,都要纳税。  相似文献   

12.
纵观美国历史,就可见这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一个熔炉”。在这个熔炉里,各种移民和种族团体都学会了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独特的国家。甚至那些“原有的”美国人——印第安人,也可能是数千年以前,从亚洲走过大陆桥来到北美洲的。所以,谁是真正的美国人?答案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国人!那么,无论你来自何处,如果想成为美国人,你就会成为美国人;你就能变成这个极其富有的“移民之国”的一个新分子。  相似文献   

13.
我在职业中专教英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对于职高学生,我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一般的差,有的同学连最起码的日常用语都不知道几句,更不用说阅读英语文章。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而来,但是,无论学什么专业,无论走到哪儿,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况且,无论他们今后做什么,他们都会接触英语并运用英语。那么,面对职高生英语水平较普高生低,  相似文献   

14.
铭骏 《家庭教育》2007,(7S):94-94
在美国有一句格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都有可能成为幸福而富有的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人人享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是美国最重要的价值观。所有美国人相信 ,无论何种出身、性别、宗教、种族 ,只要通过个人的奋斗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所谓平等主要是指机会的平等。机会均等思想在教育方面体现为每个美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机会 ,教育被看成是通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增加物质财富 ,提高生活水平。美国的公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公民责任的培养。公立教育不仅激发了美国人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而且也使美国人获得了实现个人理想的实用技能。一、美国的公立学校美国…  相似文献   

16.
欧洲人与美国人在一起时总有一种自豪感,他们认为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比美国要有更悠久的人文历史,豪宅靓车可以用金钱购得,而历史和时间则是无法购买的。美国有自知之明,建国后的二百多年历史与欧亚古国的千年文明相比,毕竟太过年轻,历史和文化与地理和经济一样都是构成国家身份的要素,所以,美国在修筑它的大国之路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17.
200多年的美国文学史,涌现出许许多多世界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亦或是电影剧本,都有条不紊地演绎着美国人追求美国梦的过程。本文作者通过对美国文学史中各个不同阶段经典作品的分析,详细地解析了美国梦在美国文学史中的演绎过程,而这个演绎过程将成为众多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8.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可见,人类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  相似文献   

19.
陈洁 《广西教育》2007,(10B):17-17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对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激励、感化、引导他们,使他们转变为自主、自信、自强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现根据我个人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民为邦本”。当1925年陶行知先生在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慷慨激昂地演说《平民教育之重要和方法》时,当时中国的“民”如何,“邦”又怎样呢?历史的车轮尽管由大清王朝封建制帝国走到了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国策的中华民国十多年,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是“糟糕到极点了,无论教育、外交、实业、交通、司法、财政,都是不堪过问。”生活于其中的国民大多不识丁,中华民国四万万人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