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分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服务与教育已逐步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职能。本文借鉴分众传播、市场营销、心理需求等理论观点将博物馆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并提出博物馆社会服务与教育项目差异化建议,从而推进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职能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深层发挥一直是博物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青少年群体必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博物馆人意识的更新,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方面涌现出诸多有益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力欠缺、持久性不足乃至核心受众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首都博物馆打造的《读城》项目,大胆尝试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秉承展教深度融合的服务理念,对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实践创新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近十年发展实践为线索,分析了当前高校博物馆面临的多重挑战,探索新时代高校博物馆教育的"5I"创新路径。文中提出要以"主体间性"作为高校博物馆教育的哲学基础,创新构建策展阐释语境,推动教育空间、受众群体和策展主题等多维跨界整合,进行跨学科交叉探索,打造"全程教育、全息再现、全效泛在"的新型智慧高校博物馆,做好服务文明传承、服务通识教育、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四个服务",担当起助推"双一流"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之一。博物馆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就需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于社会热点开展博物馆教育,能够吸引公众的目光,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科学引导公众理想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能够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从博物馆助力社会发展的角度,浅析关注社会热点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系列活动为例,探索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时怎样结合自身优势、行业特色和受众特点开展社教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让博物馆在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博物馆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特别是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定义博物馆,将"教育"提升为博物馆诸多功能之首后~([1]),"博物馆教育"更是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从概念到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强调受众的"参与性",这也导致了对博物馆教育的解读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业内人士,普罗大众的感受也成为  相似文献   

6.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公共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全民提供平等、多元和包容的科学教育是其社会责任与使命。鉴于此,特殊儿童及其家庭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关注的对象。我国博物馆的分众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故面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服务尚未普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英国、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相关案例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和比较,归纳得出受众明确类(行动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学习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和受众未明确类两种类型,并对博物馆提供给行动障碍型、学习障碍型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服务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希望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8.
通常博物馆会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设定为不同的受众进行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多是指向成年观众。21世纪以来,英国的博物馆进行了很多尝试:和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开设学位课程;和民间教育机构合作策划教育项目;独立兴办"博物馆学院"等等,为倡导终身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贡献。其得失与经验有助于所有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与传播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2015年5月20日生效的《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将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产生全新的深远影响。从《条例》的价值导向看,"教育与服务"将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博物院近些年大力强化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探索、实践与收获,充分佐证了《条例》关于强化博物馆"教育与服务"价值导向的实践基础和前瞻思维。我国的博物馆只有在未来博物馆发展全局中将"教育与服务"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新引擎的作用,拉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优化博物馆科普教育的结构,还可以深化、提高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效果,能更好地诠释展览,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受众认知、思维和创造等诸多能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文章以"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博物苑为例,对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科普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给出了多媒体系统具体制作流程及相关案例,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展览服务是博物馆在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时代提升博物馆效能的一种好的选择。南京博物院通过对"一院六馆"基本陈列以及各类临展的分众服务模式设置,来表达分众传播的理念,满足了不同取向与需求的观众,提高了观众量。博物馆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关照到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事业进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代博物馆正在从"以藏品为重心"转变为"以人为重心",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博物馆在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方面都实现了最大的包容性,这意味着一个"泛博物馆"观念的确立。"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呈现出数字化、虚拟性、交互式、可移动的新特点和趋势,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当代博物馆在数位典藏、虚拟体验、智识教育、娱乐休闲及社交、IP开发及衍生服务等方面借势"互联网+"的东风,大大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受众反馈"是体现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学的理念与过程入手,强调受众反馈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让学者更加注重观众接触展览媒介的"使用"动机与"满足"过程的学习体验,据此提供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闻编辑与受众需求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渐渐成为部分受众的首要选择,网络媒体的重要程度在逐步增加.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服务,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网络新闻编辑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好对受众需求的"迎合"和"引导"是网络新闻编辑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具有兼容性博物馆方法论的特点。博物馆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度和意识,更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让更多的公众更广泛地接触到藏品;以民主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或分享藏品的诠释;通过自己创新性的工作让公众读懂藏品,对于我国博物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版图最常用、最直观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地图日益成为促使国家版图意识形成、延续和深化的核心载体。以"测绘地理信息"为主题的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明确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把目标受众作为展教工作的优先服务对象,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这一愿景巧妙融入藏品收集与研究、展览设计与施工以及各项教育活动中,以期将版图意识送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基本业务随博物馆行业发展而被确定。具有服从和支撑博物馆定位,受博物馆定位制约,及逻辑关系形态多样的特点。博物馆基本业务逻辑是对基本业务的关系及业务进展方向的认知,影响博物馆业务内涵和业务重点的判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形态的分析,建议博物馆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欧亚 《青年记者》2008,29(8):7-9
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同类产品或服务不断增加而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媒介品牌管理成为传媒在赢取受众的"零和"游戏中所必须采取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从重视"物"的"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的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馆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的广泛兴趣。对"博物馆疲劳"的研究揭示了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经历了从浅层次的现象归因到深层次的心理探究的历程。"博物馆疲劳"的检测方法与解释机制极其多样,从实证主义范式逐步转到自然主义范式。通过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以防止其过早离开,指导展览从而从本质上促成交换,进而改变观众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