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回顾了猪山群臣上酵刻石年代"赵武灵王说"的提出和历来驳辨情况,然后从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战国时期各国尤其是赵国的纪年实况,群臣为何要在赵武灵王廿二年八月丙寅为其上醻并刻石纪盛?刻石文字与春秋战国书体的比较,"赵惠文王说"难以成立,以及信宫与"群臣上醇此石北"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赵武灵王说".在论证过程中,还解开了赵武灵王出生年月日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2.
群臣上醻刻石是一座与山连体的西汉摩崖刻石,千百年来未曾移动。但自道光年间发现以来,除沈涛和一些准确记载群臣上醻刻石地理位置者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地理位置记载。归纳起来,有刻石所在不详、在直隶永平县、在永平县娄山、在河北卢龙县、在河北广平县、在广平县的山上、在永年县娄山、在永年县临洺关堵山八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产生讹误的具体原因,又有其共性原因,如:因字形相近地名相似而误,难以避免的知识局限所致,缺乏亲临实地的考察,抄录误删或遗漏而误,编校书籍如秋风扫落叶旋扫旋生使然,等。群臣上醻刻石准确的地理位置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吴庄村北的朱山绝顶。  相似文献   

3.
群臣上醻刻石自清朝道光年间发现以来,年代问题便成为学者们探索的重点,先后提出了六种主要看法,刘位坦主张的赵王遂二十二年、汉文帝后元六年说逐渐为学界多数人所认同,成为主流认识。为了解刘位坦主张的源流变迁,先移录珍贵而学界稀见的刘位坦跋文,以明其主张的源头所在。然后考察赵之谦、俞樾、陆增祥、徐森玉等人的说法,以观察其流变发展。再收集、归纳50年来新发现的与群臣上醻刻石相关的简牍、石刻、铜器铭文、封泥印章等新资料,以扩展其资料范围,补充其新证据,以见刘位坦主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就现存陕西汉中地区略阳、勉县的三处唐代石刻《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形成年代与所涉人物作了考索,认为《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形成年代并非《汉中碑石》一书所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而是在唐宪宗、穆宗时期,并对该摩崖石刻中存在的"顺政郡"与"兴州刺史"名称上的矛盾现象进行了考辨与解释;此外对《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中的房涣、沈、元锡、严震等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此碑的唐史研究价值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王兆本老师在《岂能以是否挨骂论英雄》(见1990年第10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一文中,指责《内蒙访古》的作者说: “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无可否认。然而翦老用‘没有挨骂’作为标准之一来评价赵武灵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因为这不是唯物史观”。对王老师的这个批评,笔者认为脱离了原文的实际,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批评! 翦老在文中论英雄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请读原文吧: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  相似文献   

7.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5年继位,名赵雍。他于公元前307年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由此国力骤增,成为战国时代以至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对抗的强权。“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军事强盛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武灵王不愧为战国时代杰出的改革家、军事家。他勇于改革,敢于借鉴他民族长处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发。其英名因此而得以流传后世。然而,赵武灵王在改革中主要突出军事,而在尚贤用人等政治策略上感情用事,犹柔寡断,酿成“沙丘之变”,自己被活活饿死,这是其悲剧和局限所在。本文就“胡服骑射”、“沙丘之变”等方面论述一下赵武灵王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8.
赵武灵王陵墓在何处?历代有争议。依据文献主要有三说: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邯郸说又有赵王陵内和不在赵王陵内之分。据新近考古发现,认为赵武灵王墓应在邯郸城西,并从历史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9.
文侯守约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译文:一次,魏文侯与群臣饮酒,饮得正高兴时,天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郊外。左右侍臣忙问:"今天饮酒兴致正高,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  相似文献   

10.
远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这位改革的先行者,独具慧眼远见卓识,认识到当时的宽服与战车已成为一种累赘,再不变革则无御敌之力,难雪国耻,更难使赵自立于诸侯之列,因而“无顾天下之议”“袭远方之服”,毅然决然实行改革。但易服骑乘谈何容易!赵武灵王的“易服会”招致朝  相似文献   

11.
凡读过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文的人都知道文中有一个英雄———赵武灵王。他不仅筑了一条长城,而且还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使赵国由弱变强,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然而,英明的赵武灵王,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却因感情用事犯了严重的不可挽...  相似文献   

12.
棘刺尖雕猴     
燕王喜欢精巧玲珑的手工艺品,所以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母猴。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说:"我想试着观看你雕刻母猴。"那个卫国人说:"您要是想看的话,必须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的军事武器出现以前,骑兵无疑是军事上最灵活最具战斗力的兵种。在我国,骑兵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看法是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才有了“我国的第一支骑兵”。有些同志对此稍作修正,认为骑兵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但无论怎样,均认为“我国  相似文献   

14.
赵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就梁启超关于赵武灵王研究的一篇文章进行研究,认为梁启超作为开拓近代赵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其思想动机是和他的改革意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传》对武灵王的评价之高,是其他文章所难见到的,对行兴舟楫和胡服骑射的改革,论述也是较全面的和深刻的,这是梁启超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关头的站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史记》(选修)第5页《廉颇与蔺相如》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课文下方注解(20)对"嘻"的解释是"苦笑"。  相似文献   

16.
放弃中华民族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深衣文化,改穿只有野蛮的胡人才穿的细脚裤子,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在国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于是包括很多大臣在内都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还是顶着压力硬是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改革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此而强盛,先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占领黄河两岸之地,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又在阴山筑长城抵御胡人,诸侯对其争先示好,赵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赵国丛台的始建年代,以往记载赵武灵王始筑说非常普遍,但并不确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的辨析,考证了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战国、两汉时期赵王的宫殿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方位历经2000余年的天灾兵燹也并无变迁。  相似文献   

18.
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广宁感恩行"活动上,大家都被广州慧灵一群智障人士积极用心的表演所感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身残志不残"精神,他们与我们的狮友一起,为贫困残疾家庭送上关心和欢乐。  相似文献   

19.
关于赵国丛台的始建年代,以往记载赵武灵王始筑说非常普遍,但并不确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的辨析,考证了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战国、两汉时期赵王的宫殿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方位历经2000余年的天灾兵燹也并无变迁.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秦刻石的文字和铭文内容为李斯所作,但从史料来看,李斯作小篆和李斯作刻石都是一个逐渐附会的过程,李斯作为秦刻石作者的身份,应当为后人建构而成。秦刻石真正的作者或为秦朝儒生博士官。秦刻石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是战国秦汉变革之际的文化整合在秦朝统治思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