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羊城晚报社举办名为“我为总编出点子”的征集活动,一读者建议报社开设“概念店”的点子得到高度重视。所谓“概念店”,就是集宣传办报理念、报纸与读者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读者与读者间联谊、相关物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店。概念店用途多多:展示报纸的历史及发表的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其中举行活动;做书店;开  相似文献   

2.
把扩版做成“乘法”张秋,龚惠民扩版对于报纸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个良好契机,它为报人面对不断发展着的新闻事业和读者市场所产生的新的办报观念和办报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版面空间。扩版是读者的需求,也是报纸自身的需求,它既是一种被动,又是一种主动。扩版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老年日报》被传媒界誉为“中国老年第一报”,是国内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老年类报纸,20年来深受老年读者信任和喜爱。这样的一张报纸怎样再进一步?《老年日报》把目光回到传统业务,回到报业最基础的工作,根据“三贴近”的原则,踏踏实实做基本功:开辟一条老年热线,认真倾听读者的心声,在报纸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聘请一批通讯员,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沟通网络、通讯网络、工作网络;请进一批“第一读者”,看报纸大样,提建议、想办法,让读者进入办报第一车间。他们将此命名为“三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4.
新闻为民,是我们办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永康日报以为读者办一张有用、好看的报纸,为读者创造更多价值为己任,在新闻为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理念先行:为读者创造更多价值 新闻为民,从办报理念上来看,就是要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还要开拓读者的需求,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要“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编辑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办报口号,叫作“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联系,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果然不胫而走,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到了90年代初,人民日报对这个口号又作了补充,于“三可”之外又加上了“一可”——“可用”,全称是“可读、可信、可亲、可用”,这一补,补得好,把办报的要求概括无遗,体现了办报的动机和目的的高度统一。作为一条办报的口号,至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近来见到报刊上一些论及新闻工作的文章,引用的还是那条80年代的老口号,只提“三可”,不讲“四可”,我以为这样做未免有失周到。所以说“不周到”,因为报纸的可用性,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常言道“看效果下结论,古来如此。”报纸宣传的效果,不是看读者一时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办报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人们总希望一张报纸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阅读需求。现在已经认识到:要使一张报纸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读者的需求是十分困难的。因而就有了一张面向市场的报纸,应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读者这样的经营理念。读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也是调整读者思想的“启辉器”。因此,各级党报都把撰写新闻评论作为办报的“重头戏”来演。 然而,有些地方小报却认为自身“人微言轻”,怕说话无人听,写评论无人看,除了转载大报一些“通用”言论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土特产品”。在这些报纸中,由于有自卑感,新闻评论竟成了一块“撂荒地”。 近几年来,作为县市级的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刚满月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公管都不管,还在津津有味地看某某报”,“我每天要是不看到自己最喜欢的某某报,翻来覆去连觉都睡不着。”这些语言是笔者从一些报纸上的“读者评报”专栏摘抄的,每每阅读起来,总让我难以承受其“酸味”的冲击。 报纸开辟专门的版面或栏目,诚恳征求读者的意见和看法,发动读者为报社出主意,对提高办报质量,疏通与读音沟通的渠道,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出现在某些报社的所谓“评报”,却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是读者的表扬,即便离谱,  相似文献   

9.
一些办报的人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报社卖的是报纸和读者。不错,一张报纸拥有的读者数量直接决定着它的广告份额,也就决定它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读者,被视为办报人的“上帝”。那么如何把“上帝”的目光留住,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四招”不妨可参考一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贯彻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有一部分报纸开辟过“读者来信”版,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建议和要求,曾受到读者的欢迎。可刚办几期,就悄然无声了。关心的读者,还写信到报社询问是怎么回事。有的报纸宁愿不断出整版广告,也不编发一期“读者来信”,使读者感到很费解,有的表示明年不再订这样广告充斥版面  相似文献   

11.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版”,不能不说是出了新。新在哪儿?新在观念上。以前办报,口头上也讲贴近读者,但实际上贴得并不那么近,大报小报,都是一样地搞“新闻灌输”,读者爱不爱看我不管,反正报纸是照样出。“周末版”何以会一呼百应,并且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具有了空前强烈的读者意识。读者是报纸生存的唯一空间,这个简单的常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很大代价才慢慢弄懂了它。“周末版”源于读者的需求,自然为读者所容纳。那么,“周末版”的社会效应会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周末版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指出,报纸应当把读者当“上帝”,满足其需求。但笔者认为此观念有失偏颇。作为报纸这种精神产品消费者的读者,自然不同于进市场买货购物的顾客。报纸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沟通情况的一种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报纸被完全看成是一种商品,通过办报获取利...  相似文献   

13.
提倡报纸与读者互动,做好报纸与读者互动,已是深入许多办报人心中的理念。这是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报纸确立读者主体地位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也是报纸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办报传统,所谓“开门办报”,就包含了与读者——群众的互动内容。从最初的读者来信、征文、读者调查,到现在几乎每个报社都开通的热线、邮箱、读者报料,以及一些话题讨论,都是办报互动实践的结果。本文所说的“互动”,是特指围绕中心工作、主题  相似文献   

14.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门面”,读者视觉的第一接触物,一张报纸的办报方向、舆论监督能力、采编水平,往往都在要闻版显示出来。所以,办好了要闻版,历来是党报编辑工作的重中之中,要闻版办得好,等于舞动龙头,带活了整张报纸。  相似文献   

15.
(一)我的读者是谁?我的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我怎样做才能满足读者?报业竞争的结果,使党报不得不面对一个为自己和自己的读者群重新定位的问题。大众日报为了解其读者的基本情况,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选择,为办报提供科学参考,曾搞过两次读者问卷调查。据了解,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及其他一些省报近几年曾做过此类的读者问卷调查,其结论大致相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是党报的第一读者群,这是党报的“共性”。(二)准确定位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基础。调查的结果实现了报社对第一读者群的准确定位,剩下的问题就是根据自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报纸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报纸的“叫座率”,已时不我待。面向基层读者的地市县报如何提高“叫座率”?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大信息量。报纸信息量的大小是以内容是否有使用价值为尺度的。因此,首先应从整个报纸的内容上下功夫。要下决心淘汰那些不含信息的所谓“新闻”,那些没有新意的言论和缺乏特点的图片,包括在广告的选用上,也要根据读者需要加以选择。把好这个关,主要靠转变办报  相似文献   

17.
其一:办报“讲政治”,不是否定办报规律而不讲宣传艺术。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主办《莱茵报》时就提出报刊的内在规律问题,尔后在主编《新莱茵报》时更表现出高超的宣传艺术。可见,无产阶级政治家办报,并不是只要目的而忽视方式方法,这也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关于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哲学思维的体现。不断追求革命任务的实现与报刊宣传艺术的最佳结合,不断探讨政治活动规律与办报规律的有机融合,正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办报的特色和经验。办报“讲政治”,不是把报纸变成枯燥无味的“政治教科书”。读者是报纸的宣传教育对象,又是报纸的服务对象。强调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实际上就是办报“讲政治”的一个客观要求。目前,许多报纸增版扩版,优化版面结构,正在朝这方面做出努力。如上海《解放日报》从今年元月1日起,推出“双休特刊”,就是旨在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教育对象,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报周围。这对于做到报纸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融合,积累办报“讲政治”的经验,无疑是可贵的探索。 其二:办报“讲政治”,不是单一强调报纸的舆论导向功能而忽视报纸的信息传递、广告发布和娱乐等其它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报纸的功效应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5月17日,哈尔滨市的退休干部张玉昌和退休讲师王琚琨拿到了《老年日报》的聘书,他们作为该报首批“第一读者”进驻编辑部,参与《老年日报》的办报。据悉,请“第一读者”进编辑部,请读者作为报纸的监审是《老年日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现“三贴近”的一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妍 《记者摇篮》2000,(4):42-42
定位是办一家报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办报定位就是确定所谓的办报理念,即根据报纸的性质、目的和主要的受众群制定相应的办报宗旨和办报方针,在竞争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报纸今后的发展指出方向。当代的大众传播面临着一种“分众解构”的现象。媒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每个媒体的覆盖面却越来越小,每位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其选择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大众传播的对象——受众在不断的分化,大众传播走向“小众化”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报纸的分工今后也会更加细化。  相似文献   

20.
对专栏服务功能“专一性”的再认识宋文伟如今,报纸上的各种专栏真可谓百花争妍、百态千姿,但真正枝头独俏、被读者公推为有特色的名牌专栏却比较少。是机缘不好、抑或我们的编辑少费了什么心血,还是我们的办报思路跟不上读者对报纸需求的胃口?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