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说如今已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文学文体,而卢卡奇的《小说理论》一书却站在历史高度重新审视小说生成的历史语境,提供了对小说独到的批评洞见。《小说理论》一书文笔清逸俊朗、荡气回肠,通过和史诗的比较,卢卡奇分析得出,现代小说是这个失去总体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其通病是陷入沉溺自身困境的内心独白,使个人与社会和历史割裂,成为一个个碎片式写作。本文通过对《小说理论》的解读,使我们以新的历史和社会视角分析小说的文体本质。本文还采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解释卢卡奇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拥有的独特之处。在这种复调写作中,小说得以走出碎片式的内心独白,从而指向小说写作的一种新维度。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天才地发现了其复调理论的范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式创新出发,巴赫金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出于对社会现状的理解与感受,试图以艺术形式(审美)建立全新的主体,以摆脱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状态。具有独立意识的差异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全新生活世界的本质所在,这也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本真所在。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所以英语的本质也是对话,英语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理论契合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师生关系,在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两个主体间精神性的交往关系.对于建构英语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巴赫金对话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借用了音乐术语中的"复调",来阐释小说创作中"多声部"、"全面对话"现象。他认为,"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复调小说"取代"独白小说"是文学发展进步的标志。本文仅就什么是"复调"小说理论和理论的特征而谈。  相似文献   

5.
一、西方对话理论述略1.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主创者、20世纪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的本质也是对话。2.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传统教育概括为"储蓄式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他在揭示灌输式教学弊病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对话的实质、条件和特征,进而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是: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具有同等价值,他们是彼此不相融合的独立体.本文结合复调小说理论剖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与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形式上虽有体系严整与随笔散论的差异,但其精神实质、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却极为相似相通。他们的小说理论都建构在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西方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具有文化诗学的特殊价值。他们都以维护人的自由、重建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理论核心,深入揭示了西方小说的文化特质,强调小说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建构功能,赋予小说以文化拯救的严肃使命。本文通过对二者理论的相互阐发、比较印证,以期达到对其理论价值的发掘整合。  相似文献   

8.
窦君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25-127
韩礼德和巴赫金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他们都认为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韩礼德对语境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语域理论,巴赫金注重的是交际的整体性,他的理论推动了动态语境和互文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小说创作“发愤”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视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Peter Berger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构了系统的世俗化理论,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都有一个强大的以Peter Berger为中心的世俗化理论阵营。九十年代末,作为世俗化理论领军人物的Peter Berger竟然倒戈,转而成为神圣化理论的鼓手,而神圣化理论与世俗化理论的争锋正是围绕着分化、衰减、消逝、私人化等几个主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美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很丰富,但教学论的理论构建对美育理论的吸纳和融合还很不够,直接影响着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借鉴美育的理论成果,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社会学取向、教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美育的内涵。基于美育研究四个取向的成果,美育对教学论的理论构建有三个方面重要启迪:启发我们反思教学论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个体认知机制”,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继汉代诗、乐分途之后,两者融合的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于理论层面的诗乐合论。这种关系既表现在沈括、郑樵、王灼等人概论式的论说之中,亦有很多具体而微的表现,在宋诗话涉及的众多内容中对乐器、乐曲以及历代乐诗的评点占有一席之地,诗话中论乐成了宋诗话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对乐器、乐曲、乐诗的言说也使宋诗话对“诗”与“文”的分析更为形象而具体。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children's “folk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self, linking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in philosophy with empirical discoveries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e article first reviews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material nature of the self, outlining evidence that children naturally think about the self as distinct from the body. It then discusse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elf over time and, finally, explores children's views about conflict within the self.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eschoolers possess stable, coherent, and predictive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self that are stable across individuals, early emerging, and in some cases undergo interesting develop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15.
解析USP理论     
USP理论即"独特的销售主张",被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本文就USP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精髓、功能、发展、创新运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教学论流派的创生看中国教学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代教学论流派纷呈,既有分流意义上的教学论流派,如发现教学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也有分支意义上的教学论流派,如施瓦布、奥苏贝尔和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理论。为创生中国教学论流派,我们可以从美国教学论流派的形成历史中获得借鉴: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动向,关注中国大地上的教学实践,是创生中国教学论流派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敬业、求实、创新、诚实和勇气,是教学论研究者创生中国教学论流派的精神凭借。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产权和产权理论,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产权理论指导。在我国,只有正确理解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形成适合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的科学产权理论,才能引导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views theories of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ether they contain guidelines for generating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o the production of facilitative transfer. Two classes of theories are described. The first class of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transfer are established when an original learning event and a transfer event share common stimulus properties. The second class of theories takes the position that facilitative transfer is a product of a successful memory search process. These two classes of theories are compared,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examined.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理论概念的明晰化,可以发现,科学在理论形态上存在着冲突与协调的合理性进化机制。这表现为,在集合理论与其构成理论之间,在工作理论和超理论与其例示理论之间存在着对称性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冲突与协调意指理论比较中的两种相对优劣的关系状态。理论的进化是在理论的比较和竞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翻译能力被认为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依据.好的翻译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原文的魅力,所以,如何将原语文本翻译地恰如其分需要综合考虑到涉及语言的各个方面.由20世纪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们创造出的功能理论对当今的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为今后继续研究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