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姆,民间称之为"跳神"、"跳大神",是藏传佛教寺院举行宗教仪式的面具舞蹈。本文以热贡羌姆《切将卓》为个案,在文化形态学视野中,探讨了藏传佛教寺院宗教舞蹈羌姆的形成、发展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宗教舞蹈“查玛”是古代蒙古族人民在吸收借鉴藏族宗教舞蹈“羌姆”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和地区内容、形式、风格、特征的宗教舞蹈形式。查玛包括殿堂舞、寺院查玛、广场查玛、米拉查玛四种表演形式,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演特点。研究查玛可以有利于我们了解一种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关系,可以清晰查玛的发展脉络,找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及传承方式。实践证明,将此宗教舞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研究分析,使其在继承、改革、出新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蒙古族新舞蹈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采用教学的方式,经过重新归纳、梳理与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无疑是活态化、长态化地保存民间舞蹈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海黄南藏传佛教宗教祭祀仪式羌姆乐舞音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姆的宗教文化已经植根于藏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从这种来自传统宗教文化的舞蹈和音乐中,我们不仅看到传统艺术文化的表面现象,更深的是来自这种传统宗教仪式所凝聚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以及深藏于藏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的羌姆是在印度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以及苯教的祭祀舞蹈,形成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一方面,它以各神祇作为表演者来宣讲佛教故事,传播宗教教义并祛灾取福;但另一方面,它暗含了对生命中生死的思考,在整个仪式表演的过程中折射出生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羌姆是一门综合性的宗教艺术。它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八世纪莲花生在桑耶寺创编金刚舞开始,一直到今天,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区依然长盛不衰。该篇就羌姆的含义、起源、发展流派等问题作出一个梳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宗教艺术。  相似文献   

6.
噶丹·东竹林寺属德钦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央勒”、“色庸”和“嘎依”是东竹林寺最主要的、也是格鲁派(黄教)寺院所独有的法会。“格归堆姆”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节日,在“央勒”法会的月末两天举行,即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每年的“格归堆姆”节都会进行羌姆表演,该表演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仪轨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阐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美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7.
巫傩与羌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主要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宗教化,羌姆则是我国北方的宗教化的产物,虽基于共同的观念基础——万物有灵,但是由于南北的地域人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有各自特色的宗教神舞。本从含义、起源、哲学内涵、仪式、面具及相关神话传说等方面对巫傩化与羌姆化进行了研究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查玛"来源于西藏的"羌姆",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它是莲花生大师依据佛教教义,根据藏族的鼓舞及面具舞而创编的宗教舞蹈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查玛"必然有所变异。内蒙古"查玛"中蕴含着多民族文化内涵,包括印度文化对"查玛"宗教意义及面具造型等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包括蒙、藏两个民族依据现实情况而做出的变化,更包括"查玛"中融入进来的汉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日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10.
公元8世纪西藏地区建立的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宗教仪式表演"羌姆"的发源地,它源于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大师为修建桑耶寺时驱鬼除魔之意。公元13世纪,宁玛派高僧古若曲哇为了纪念莲花生大师改编形成了大型佛教乐舞——"古鲁衬节"羌姆,其中增加量宣传佛教思想的新内容,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桑耶寺"次久"羌姆。本文着眼于研究羌姆文化背景下,对桑耶寺的"次久"羌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