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焕枝 《精武》2007,(9):19-19
一、双龙出海综述双龙出海是本门泳春拳散手动作之一,由摊手、大膀手组成。传统的双龙出海训练只有“双推手”和“双龙出海左右留送”对拆,熟练后再进行“双龙出海之自由跟手对拆法”。“双龙出海里手双操手”则是赵赴继老师加入的,是一种远距离入近战术,目的是适应现代自由搏击。双龙出海双推手如太极拳推手,主练身法、反应与力量,增强控制与击放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推手与散手     
张良 《中华武术》2007,(5):48-49
推手与散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是一种功法,而是检验功法的一种手段,是对自身所学功法全面综合的检验。祖国传统拳学,特别是冠以"内家拳"名的拳种,都有推手的训练内容。太极拳叫打手、揉手,形意拳叫搓手、撕扒,八卦掌叫盘手,咏春拳叫碌手、黏桥,也有叫演手、粘手、拆手、搭手、缠手的,虽称呼不同,形式各异,侧重有别,但都是作为检验所学功法的手段而存在的。推手与散手并无严格的划分界限,搭手为推手,断手为散手。而推手既可以说是散手的前奏和放慢,  相似文献   

3.
李小鹏在跳马推手技术中采用了"扒马"推手技术,白云鹏在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900°动作中运用了传统的推手技术。针对李小鹏跳马的"扒马"技术和白云鹏的推手技术动作数据进行运动学对比分析,为前手翻类动作的提高难度与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术推手的训练与竞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徒手对抗训练方法和竞赛方式,中华武术体系中,许多拳种流派都非常重视推手训练,有的拳种虽然不叫推手,如叫演手、粘手、搭手、揉手、拆手、随手等等,虽然具体形式、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相类似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6.
武术推手的训练与竞赛是中国武术独有的徒手对抗训练方法和竞赛方式。中华武术体系中,许多拳种流派都非常重视推手训练,有的拳种虽然不叫推手,如叫演手、粘手、搭手、揉手、拆手、随手等等,虽然具体形式、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部是大同小异、相类似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的太极拳,有着悠久、光辉的历史。目前太极拳虽日益普及,但太极拳的“秘密”和科学原理,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论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随时可以看到打太极拳的人流如海如潮。有的两人相对而立,以手相扶,推来推去,突然,一人被推跌出一丈左右。这就是:太极推手。  相似文献   

8.
前手翻要求趋步起跳后,上体前压,肩角拉开,手远撑,腿的蹬摆与快速顶肩推手配合一致。腾空时要梗头、挺身、紧腰。落地时,两腿并拢,脚前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两臂成上举。但在教学实践中“冲肩”与“屈髋”是练习者易犯的技术性错误,我在多年的教学训练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冲肩”产生的原因1.练习者上肢力量差。2.肩关节柔韧性差,撑手近,有肩角。3.手撑地时推手慢。4.腿的蹬摆与推手不协调。二、练习方法1.积极发展练习者的上肢力量,如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等。2.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练习者由站立开始,快…  相似文献   

9.
李随威 《武当》2005,(6):31-31
推手运动在我中华武林源远流长,古代称推手为"搭手",也称"擖手",亦称"比手",19世纪20年代以后称为推手。冷兵器时代,战胜对手是习武练拳的主要目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社会知名度的大小,是拳师特别是职业拳师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比赛、切磋交流是拳手提高竞技水平最有效的手段。拳谚有"投师不如访友"之说,所以各拳种流派的高手云游江湖,寻找武林高手进行交流学习,以期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古时拳手之间的较技,远踢近打,贴身摔拿,各展其技,各显其  相似文献   

10.
腿会跑粗吗     
早在晚清时代,太极拳先辈在修炼实践中就遇到推手的课题。看到推手习练者在操作中互相用力有碍太极功夫上身,用力有悖拳理的阴阳变化,从中看不到轻灵、松柔等太极功法的特性。陈鑫大师归纳出病手36种,在36病手中,将“推”列为病。京城杨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以避免猛推硬搡之误解称为揉手。揉手寓松柔、虚实、圆活,用意不用力。为了习惯说法,下文仍称谓推手。  相似文献   

11.
揖礼与拜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而揖礼与拜礼就是古代人们交往中使用的重要礼节。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长揖之分,作揖时,由胸前向前推手。其中,土揖庶姓,推手小下;时揖异姓,平推手;天揖同姓,推手小举。作揖推手时的手形姿势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拱手,即:两手手心向下,叠于胸前,手型稍弯而呈合覆之行。  相似文献   

12.
一、前手空翻成倒立到目前为止,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前手翻大都要有一定的高度。然而在推手以后,并未象跳马一样充分利用此高度来做翻腾动作。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推手后这段腾空时间来完成空翻动作是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进行了研究。研究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推手'一词的译介、推手的基本技术、推手中的'劲'以及推手的战术指导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太极推手的世界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4.
尤志心 《武当》2006,(4):31-32
第一阶段属于基本功训练,陈健侯从站桩到走趟子,从练字手到练三十六手套路,总共只用四个多月就练成了。第二阶段是推手。先呆步推手, 后活步推手。这就是两人按相对应的站势彼此双手交互放在对方的肘臂  相似文献   

15.
咏春拳     
学习咏春拳可分七个阶段.下面将其简述如下,一、学习咏春气功(肾气旧元力),练寸劲,扯日字拳,单郭手,二、练习汉人压腰,练连环三垂,日字拳,扁身拳,留手,内搭手,内,k耕手,单形手。三、练习汉人推手(练桥、腰、5),初级弟手,通过推手练习理解F法、脚法、步法、顾法、克法、截法、g法四、学习三套基本拳法--"小)头","寻桥"和"标指"。特别是"小念头"要掌握正确的时部位置,中线防御要领和简而精的攻防动作。五、练习影手,要先练知觉,后练打手,理解八法(耕拦摊膀,新摸荡持)和时法,中线的出击,加深理解"明动静,知归…  相似文献   

16.
武术推手是徒手技击技法具体运用到交手实战的训练方式或方法,包括程式化推手和非程式化推手。程式化推手从步上看不仅有定步推手还有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有合步推手、顺步推手。从手上看不仅有单推手还有双推手;有上手而且有下手,有里搭手又有外搭手;从手的运动轨迹、方向上看,不仅有顺圆、  相似文献   

17.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2,(12):30-30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中的要求推手中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准手是技击的实践,推手的要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选杰 《武当》2003,(12):28-30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  相似文献   

19.
寨庵 《武当》2004,(6):21-21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擖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锻练价值。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古老的东方哲理,是以上肢躯干为进攻部位,运用棚、捋、挤、按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劲,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传统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  相似文献   

20.
推手又名搭手、挤手、打手,是彼我近身训练太极拳用招的方法。本文仅讲"掤、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推手技法。掤、捋、挤、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提高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