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使结构的原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致使词汇范畴的原型特征,指出其原型是致使动词中的单纯词汇动词,介绍和分析了致使结构的深层结构,含纯词汇性致使动词的致使结构,及物性特征,事件结构特征,致使句式特征以及典型“致使一运动”性致使结构。并把上述特征与Langacker(1991)的标准事件观察模式结合,设立了致使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
致使概念是指致使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致使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的过程中人类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语法层面的各种致使结构的生成及其所表达的涵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式是由概念决定的,要分析英语致使句式就要分析致使概念.而致使概念的核心是致使力,它是致使概念的决定因素,对概念的其他部分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分析英语致使句的生成,关键是分析致使力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分析致使力的根本性质,把握语言层面上的各种句式的差异.典型的致使力决定了原型致使句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隐喻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致使句的原型句式出发,对英汉致使句的扩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与映射功能使它在致使句的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隐喻与致使句的研究开启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本文探讨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基础,即致使移动图式,并分析其隐喻表达。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致使移动结构在认知基础、语义、句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其差异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6.
韩勇强  李小华 《文教资料》2007,1(4):129-130
本文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分析空间隐喻的普遍性,指出空间概念对时间概念的应用价值,即时间概念可用空间来表达。同时,本文指出空间概念对事件概念的适用性,并将空间概念与致使结构的事件观相结合,从而得出致使结构的空间隐喻原型。  相似文献   

7.
致使是一个语义关系范畴,表达的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产生一定的致使结果。首先,提出沿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语法结构的顺序建构致使范畴的研究思路;其次,探寻致使形成的认知根源-驱动图式和语义核心一致使力的传递,得出致使语义结构式;然后通过一套变量来控制语义结构向语法结构的映射,以期建构致使语法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以英语致使句为主线,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致使句式的语义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及其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致使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由于人类的基本认知和认知心理的相同,英汉语在致使表达上具有很多跨文化的相同点,英汉致使表达的差异性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本文对其差异性进行了文化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关于距离相似动因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离相似动因能够用来解释许多原型句式的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在计算语言距离时,如何确定相关的语言成分是一大难点,本以致使句式为例,结合生成语法的技术方法,论证了客体论元的完全影响义与表示“致使”的功能范畴有关,而非主动词。  相似文献   

11.
“致使因素→变化→状态”序列,是以事件认知模型为基础的普遍致使结构。然而在图式化成法汉被动句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某些法汉被动句的局部不可对译性、主语的受事性等大家通常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致使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义范畴,同时也是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汉语表达致使义主要有"使"字句表达致使义、"把"字句表达致使义、"被"字句表达致使义、某些动结式表达致使义、使动用法表达致使义和致使动词表达致使义6种类型,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出它们在表达致使意义上的区别,并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解释"使"字句成为典型致使结构的原因,旨在对致使义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藏缅语动词研究一直强调非使动/使动对立本文从广义致使义出发、讨论了拉祜语致使范畴的语法结构类型、语义结构类型以及相关的语法化和变价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可以表达致使义,即致使形容词。致使形容词具有人的感觉和引起感觉主体的变化两个语义特征,可分为生理类致使形容词和心理类致使形容词,它产生于状态性致使事件对被使事件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变化,多通过动结结构突显致使义。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分析致使情景与致使表达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现实性与虚拟性角度来探讨致使表达的语法、语义与功能差异。文章认为,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虚拟是一种非现实、假设或主观意愿,由此得出三种致使类型:现实致使、虚拟致使和虚实相间的致使,然后分析时间、否定、疑问、条件、情态和祈使等因素对它们的制约,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致使情景的发生和致使表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分析致使情景与致使表达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现实性与虚拟性角度来探讨致使表达的语法、语义与功能差异。文章认为,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虚拟是一种非现实、假设或主观意愿,由此得出三种致使类型:现实致使、虚拟致使和虚实相间的致使,分析时间、否定、疑问、条件、情态和祈使等因素对它们的制约,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致使情景的发生和致使表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o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18.
"致使"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而致使动词是其最核心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有六个单纯致使动词,分别是"使、令、让、叫、给、要".本文运用Givón的六个语义控制参数对这六个单纯致使动词进行了应用分析,得知这六个致使动词的语义控制紧密度成递减顺序.  相似文献   

19.
致使动词的类型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致使句式习得情况,用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可在汉语教学中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对习得汉语致使句式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