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设计梧州市北环路小学黎冬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50页例5、例6。教学过程:一、复习师生共同操作: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指一指:①△和○同样多的部分是哪几个?②△比...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的“外心”、“垂心”、“重心”共线,该直线称为欧拉线。欧拉线反映了三心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三角形的“外心”、“垂心”、“重心”之间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 一、若△ABC的外心为O、重心为G、垂心为H,容易证明这三心之间的距离具有度量关系GH=2OG 二、若锐角△ABC的三边中点分别为D、E、F,△DEF的高线足分别为D′、E′、F′,容易证明△ABC的外心O是△DEF的垂心,又是△D′E′F′的内心;若△ABC是钝角三角形,则△ABC的外心O是△DEF的垂心,又是△D′E′F′的一个傍心。  相似文献   

3.
△这是谁的尾巴?V被遮去的是哪一幅?嗲这是谁的嘴巴 ?嗲图由不见的部份是什么 ? 爱得蒙公司主要产品:青蛙贝克、青蛙博士、苹果数学机、电脑国际象棋。公司地址:上海市闸北区新疆路31弄25号。邮码:200071。电话:021—6307520。欢迎垂询、邮购。“爱得蒙”智力宫  相似文献   

4.
名言集锦     
△托尔斯泰:“最大的幸福是在一年结束之际感到自己年初时更加好了一点这一点上”。 (《人民日报》94年9月27日载) △苏询:“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出自“管仲论”《古文观止》第10卷)△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被之固也,且惟群臣赖之”。(《诗经·大雅·荡》)这两句话意思是说:“没有谁做好事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能够坚持到底的,如是象这样的,能够补过者少也。若有始有终,不但巩固社很,而且会得到人们的信赖和依靠”。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民…  相似文献   

5.
△不要总霸占音响,将跟不上时代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播放。△不要总说我们是“小兔崽子”,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这对家长是不利的。△不要在家长会过后总说:“看看别人……”您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不要总逼我们去上那该死的补习课、艺术课(除非我们自愿)。毕竟,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要总唠叨个没完。因为那样只能使我们更加“逆反”。△不要告诉我们:“多和好学生接触……”。拜托,不要以那该死的分数来衡量别的孩子的好坏。△不要看到我们和异性在一起,就以为是“早恋”。不要把你们大人的“八卦”带到我们的世界。△不…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工作中,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并运用实物、图解、表演等方法,形象化地教学。让儿童通过实际观察,找出规律,得到结论。现在我举几个例子和大家谈谈。例如:六年级算术课本中“和、差、积、商的变化”一节,要说明加、减法中因为加数、被减数(或减数)的变化,而影响“和”与“差”的变化规律,我在黑板上画出这样的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加数加数和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多少,和数也增加多少。△△△△+△=△△△△△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多少,和数也减少多少。△△△+△△△=△△△△△△一个加数减少,一个加数增加同样的数,和不变。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6页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3-□=□显然题意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大多数的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这样的:“一共有13个△,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一共有13个△,拿走了6个,还剩几个?”当我正要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时,平时爱调皮捣蛋的学生朱××站了起来:“妈妈买来13个苹果,我送给奶奶6个,还剩几个?”“上面画的是△,怎么能说成苹果呢?”“哦!你把△想像成苹果,还送给了奶奶,真不错!”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  相似文献   

8.
一、弄错了比与比值的概念例 1.(1)若△ ABC与△A′B′C′相似 ,△ ABC的面积为 15 ,△ A′B′C′的面积为 4 5 ,则△ ABC与△ A′B′C′的周长比为。(2 )如果 x2 =y3=z4 ≠ 0 ,那么 x+ y+ zx+ y- z的值是(   )A.7;  B.9∶ 1;  C.9; D.10。错解 :(1) 33;   (2 ) 9∶ 1。错误原因 :“比”与“比值”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许多学生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 ,往往视“比值”为“比”,视“比”为“比值”,导致错误。事实上 ,“比”是一种运算 ,而“比值”是“比”运算的结果。正解 :(1)△ ABC与△ A′B′C′的周长比 =…  相似文献   

9.
(1)学生动手操作。第一行摆10个△,第二行摆6个○。 (2)问:△和○谁多谁少?△哪一部分是和○同样多?△哪一部分是比○多的?先同桌学生互相指,再让学生上来指。 指着图启发学生想:△可以分成哪两部  相似文献   

10.
未雨绸缪,预作铺垫“按比例分配”就其实质来说,即是将一个数量,按其各部份所占的“份数”来分配的问题。因此,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将题目中的“几:几”转化成份数比的概念。为此,教师在讲授“比”的意义时,就必须有意识的补充如下的一些练习题,为教学“按比例分配”作好垫底工作。 1.看图填空: 甲数:△△△△△乙数:△△△△△△△①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 );②乙数和甲数的比是( ):( );③甲数是乙数的( )/( );④乙数是甲数的( )/( );⑤甲数是甲、乙两数的和的( )/( );⑨乙数是甲、乙两数的和的( )/( )。  相似文献   

11.
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化学方程式中经常出现“△”号以及表示生成物中沉淀的“↓”号和表示气体的“↑”号,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符号,是学习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 一、“△”号的使用 1.加热(△)与高温不同,用酒精灯加热发生的反应(500℃以下)常用“△”来表示。如2KMnO_4△K_2MnO_2 MnO_2 O_2↑。 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加热发生的反应(5OO℃以上)常用高温来表示。如  相似文献   

12.
一、“Y”、“△”电路及其等效代换电路中负载的基本连接方式是串联和并联 ,但在较为复杂的电路中 ,有时会包含着如图 1 (a)、(b)所示的负载的“Y”形连接和负载的“△”形连接 .为了简化电路的连接方式 ,通常的做法是 :实施“Y~△”等效变换 (如图 1所示 )而把复杂的电路转换为只包含简单的串、并联的混联电路 .如果对“Y”、“△”连接的电路所具备的特征缺乏相对完整的认识 ,上述“Y~图 1△”等效变换就必须运用较为复杂的基尔霍夫方程组进行复杂的演算 .本文将在完善图 1给出的“Y”、“△”连接的电路在特殊状态下图景构建…  相似文献   

1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14.
读了贵刊1988年第6期介绍“一道几何作图题的简易作法及联想”一文,很受启发。同时笔者认为该类问题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该文从“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PAB:△PBC:△PAC=1:2:3”出发联想拓广为:“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PAB:△PBC:△PAC=l:m:n(l、m、n∈N);又从“在△ABC外部求作一点P,使△PAB:△PBC:△PAC=1:2:3”出发,联想拓广为在一定条件下,“在△ABC外部求作一点P,使△PAB:△PBC:  相似文献   

15.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1996年“祖冲之杯”初中数学邀请赛最后一题是:“在平面上给定等腰△ABC,其中AB=AC,试在平面上求出所有符合下述条件的点M,使得△ABM和△ACM都是等腰三角形”。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某些物理量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率可以成为高中物理复习中一个能揭示各部分内在联系的专题复习内容。一.课堂教学的要点 1、现行高中物理教本中出现的物理量对于时间的变化率有:v=△s/△t、α=△v/△t、F=△v/△t、F=△p/△p、 =△Φ/△t、 _自=△I/△t等(虽然,以上个别式子与教本在书写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还是相同的)。 2.“物理量”、“物理量的变化量(即变化大小)”、“物理量的变化率(即变化快慢)”,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物理量有矢量与标量之分,矢量的变化可以是大小变,也可以是方向变。 4.物理量对于时间的变化有均匀变化(线性)与不  相似文献   

18.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有关图形面积的计算或证明是常见的数学问题,通常用“割补法”来解决,但是用“割补法”的计算比较繁琐,因而容易出现差错.学习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以及“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后,就能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简捷、巧妙地解决这类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a,正方形CEFG的边长为b,且点B、C、E在一条直线上.连结AG、GE、AE,求S△AGE.解方法一:如图2,补△AHG,构成矩形BEFH,得S△AGE=S矩形BEF H-S△ABE-S△EFG-S△AHG=b(a+b)-21a(a+b)-21b2-21a(b-a).=21b2.方法二:如图3,连结DE,…  相似文献   

20.
我会画     
我喜欢画画,一幢幢楼,一辆辆车,一朵朵向日葵,这些五彩缤纷的图案原来者是用“△”、“○”、“□”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