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李金 《高教论坛》2012,(9):50-53
“因材施教”是课程教学具备“有效性”的前提。“90后”大一新生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而当前“基础课”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提高“90后”新生“基础课”教学有效性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2.
分析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的“惰性”表现及其成因,提出克服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课的教学督导,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并引领基础课教师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3.
夏永立 《辽宁教育》2013,(11):61-62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只是“孤军作战”“纸上谈兵”,并无多大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其功效,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和同事“抛绣球”,莫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单相思”,要让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同事“两情相悦”,才会有“美满的姻缘”。  相似文献   

4.
韦兰献  高晓兵 《广西教育》2013,(11):17-17,23
分析中职学校基础课教师的"惰性"表现及其成因,提出克服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课的教学督导,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幸福感,并引领基础课教师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就是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研究型”教师要树立教学和研究同步进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观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凡是教学水平日渐提高的教师,都是具有研究能力并善于钻研的人。研究不仅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会出...  相似文献   

6.
“基础课教师专业化,专业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多能化”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目标。那么基础课教师如何适应改革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指导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教师来说,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才会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切合课堂生命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学个性即教师“自我”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凸显。古代教师教育生活中“成人”(成就他人)与“成己”(成为自己)自发统一,教师教学个性得以原初呈现。现代技术培养使“成人”生活过度膨胀,在“成人”挤压“成已”的教师教育生活中。教师“自我”被消解,教学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当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生活蜕变为基于批判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成己”对“成人”的引领,教师“自我”回归,教学个性得以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生成。  相似文献   

9.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并看到这些真实事件的“复杂意义”,从而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支持。教师  相似文献   

10.
教学离开教科研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学之道.莫过于穷理。”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一定是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的“诗人”。那么,发展中的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呢?不妨先问问自己吧。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要取得教学“水平高”的泛誉并不难,但要真正达到“教得好”的标格则不容易。这里的“高”,难免带有这样那样的人为意味。而“好”,则是很难自欺或欺人的。要想争到“教学水平高”的泛誉,将学生的考分高借光到教师自己头上是最简单的办法。无非是逼学生呆呆听讲,死记硬背,多做习题,或由教师增加补课量而已。教师若扪心自问,这样的“笨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何实际意义?若是学生对语文感到很苦,很乏味,即使考分高了,而同时又在磨损着或消耗着自己原有的语文兴趣、语文素质,这样的语文教学水平之“高”,又有…  相似文献   

12.
教学离开教科研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学之道.莫过于穷理。”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一定是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的“诗人”。那么,发展中的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呢?不妨先问问自己吧。  相似文献   

13.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14.
齐娜 《考试周刊》2009,(10):66-67
本文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写“下水文”的不重视以及写“下水文”的时机和形式问题,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自己的理论学习,参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写“下水文”的重要性:既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促进作文教学完成的好方法;同时还就“下水”的时机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以期为教师在写“下水文”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促成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变。教师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参与者与指导者”的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主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谈一谈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具体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而“学其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建平台,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整个教学情境既有益于教师的教学表达,又能对学生有激励的效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某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一味地体现在“教”上,把学生当做装载知识的机器,把教师本身当做传授知识的机器,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英语老师身上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让教师的内隐知识更有效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内隐知识的一种过程,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方法.正好能够让教师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一个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合时宜”并打算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时,他真的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吗?当一个教师按照专家的建议或按照某种教学理论的说法去操作、应用时,他就能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吗?当一个教师打算以“研究”、“反思”的方式去寻求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师往往却不知从何处人手时,  相似文献   

19.
徐栋 《江苏教育》2022,(78):59-63
<正>2000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进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工作,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018年,我调到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便坚信:小学课堂里藏着“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22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学校还是在城区学校,我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追寻着小学课堂里的“大”学问,努力从“草根教师”成长为“学术教师”。研究之路初踏入说起自己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取得教学“水平高”的泛誉并不难,但要真正达到“教得好”的标格则不容易。这里的“高”,难免带有这样那样的人为意味。而“好”,则是很难自欺或欺人的。 要想争到“教学水平高”的泛誉,将学生的考分高借光到教师自己头上是最简单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