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诗经》农事诗研究历来为《诗经》研究重点,学者对农事诗定义与篇目众说纷纭,各成一家。农事诗研究以五四为界,五四前农事研究以训释义理为主,五四后多以整体目光看待农事诗。论文试图梳理历来农事诗研究的成果,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农事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农事祭祀诗界定,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农事祭祀诗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特别是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从劳动过程及场面的描写,籍田典礼,人际关系的描写,关于祭祀对象和祭祀态度与功利目的五个方面来分析《诗经》中的农事祭祀诗。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农事祭祀诗界定,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农事祭祀诗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特别是农事祭祀诗内容的表现从劳动过程及场面的描写,籍田典礼,人际关系的描写,关于祭祀对象和祭祀态度与功利目的五个方面来分析《诗经》中的农事祭祀诗。  相似文献   

4.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统编教材从《诗经》和杨万里的作品里选择了两首农事诗配合劳动教育。除了《插秧歌》之外,研读杨万里创作的其他农事诗,发掘这些农事诗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开展农事诗劳动教育的拓展教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啄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这些诗歌是农事诗,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6.
农事诗始于《诗经》,其中的《风》更含有大量农事诗篇.可是,自《诗经》后,农事诗一直呈滑坡趋势,到了宋代,尤其到了南宋,则一跃升上顶峰.当时农事诗竟成为一种时髦风尚,涌现了各具特色的流派.现就其史料价值特作如下探讨,以求方家指正.陈寅恪先生曾主张“以诗证史”.在此,我也要强调农事诗也是史1史实在诗人笔下变成了经过典型概括的艺术形象.为宋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活的史料.宋代农事诗所反映的社会画卷是十分广阔的,本文只能择其要者,概述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农事诗具有时代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农民写自己的农事,后代诗人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写别人的农事。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如《诗经》的《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农事诗最早出现于《诗经》,此后千余年罕见农事诗。很多文人受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鄙视农事及其劳动者。直至魏晋陶渊明,他歌咏农村的风貌,描写农民的艰苦生活,以自我躬耕实践、情感体验表达了对农业的热爱与重视,其农事诗的历史地位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305篇作品中,许多篇目与植物有关,而又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在农事主题中出现。梳理、分析《诗经》植物的文化渊源、农事主题中各类植物以及农事主题中的植物与祭祀之文化内涵,可以管窥《诗经》中的植物在农事主题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蕴,从而透析周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农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古老题材,因为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为数不少的有关农事的描写。但《诗经》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农事的描写在诗歌中却是时断时续,很难形成轩然大波之势。直到中晚唐时期,这种冷清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农事诗在中晚唐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新乐府诗歌理论的推动及其诗人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说起悯农诗,通常都会追溯到《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农事诗,《豳风.七月》细腻地展现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农家之苦及收获之乐,阶级对立与贫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结晶的《诗经》,是中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之一。在教学中,《诗经》一般都被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丧失了先贤立言之本意。从《诗经》的创作、收集和功用可以看出,《诗经》是源诗教而生,为诗教而用,三百篇皆有关君臣、夫妇等人伦大道。在《诗经》教学中加入义理阐释的内容是符合《诗经》源政治而生的本性的,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咏读中修身养性,培养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5.
农事诗的教学开始于对其内涵的明确,经于对其特点的总结,落脚于对其任务群的设计。因此,在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编排的前提下,文章以《诗经·周南·芣苢》和杨万里的《插秧歌》两首农事诗为例,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诗经》和南方哈尼族古歌代表作《窝果策尼果》里面有许多反映农耕文化生活的农事诗,这两部作品中不仅有农业生产的影子,更多是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正是由于北方中原汉族和南方哈尼族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农事诗在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于两者差异性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中国不同民族、地域诗歌的风格和魅力,是了解和认识中国诗歌作品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元典之一。对其文化内涵丰赡的农事诗,文章以文化视角,从“衣食”、“农政”、“人天”三个切口,深究周民在农耕中对生命意义的觉醒,通过籍礼仪式昭示的社会意义,在与自然进行物资、信息交流中祈盼谐和相助的关系。所有这些文化意蕴,滋润着我们中华民族强劲的体魄,也给农业现代化的运作和实施提供了与西方农业相比照的借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诗经》农事诗的这一探究,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现代化回应。  相似文献   

18.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183;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20.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