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5年英国议会公布了由英属印度和王公印度组成的全印度联邦法案印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如果此法案获得成功,那么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印巴分治,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模式.除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印度国大党对联邦的抵制以及英国国内顽固派的反对外,王公对联邦的坚决反对也是导致联邦方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公对联邦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他们所提出的邦联构想以及王公内部的矛盾和他们对联邦的恐惧最终导致了全印度联邦法案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3.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千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印总督蒙巴顿上任时,艾德礼给他的指示是:“英王陛下政府的明确目标是,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统一的政府,如果可能,让它(土邦)留在英联邦内,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说服各党派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4.
1935年,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实行宪政改革.它为独立后印度议会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本次宪政改革入手分析,以求从政治现代化角度加深对当今印度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1935年,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实行宪政改革.它为独立后印度议会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本次宪政改革入手分析,以求从政治现代化角度加深对当今印度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花费了100年时间(1757—1858年),并在逐渐占领的印度领土上建立起压迫、剥削印度人民的庞大的殖民国家机器。笔者就此问题作粗略探讨。一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出现,是与1600年创立的英属东印度公司的侵略活动紧密联系的。1613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建立第一个采购站;17世纪末又在印度南海岸建立  相似文献   

7.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寇松担任总督时期成效较大。1905年,寇松在与英属印度陆军总司令基钦纳的争论中受挫,最终辞职离开印度,反映出英国殖民当局内部的一些矛盾。表面上看,寇松和基钦纳之争只是一场关于军人职位的冲突,但是在这场冲突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重要的政策分歧。这些分歧实质上与军人权力、印度地位、殖民政策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冲突的严重性。正是这些分歧改变了国内政府对寇松的支持,最终动摇了寇松在印度的地位。寇松与基钦纳的争论也表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8.
英属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了无法估算的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进入英国后,对近代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政府利用这些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执行了各项重大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政策,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英国产业界利用这些财富扩大了生产规模,改进了生产技术,为英国的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总之,东印度公司的掠夺活动造成了印度的贫困与落后,但却加快了英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对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保证制度(Guarantee System)作为近代英属印度建筑和营运铁路的一项政策,在当时就颇受印度各界的反感和非议。后来的学者也多对它持全盘否定态度,甚至认为采用这一制度是印度的“经济自杀”。本文拟从其产生、内容和作用等几方面对该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19世纪中叶,印度全面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征服转为更迅速、更有效地使印度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资本市场,加上当时战事甫平形势下的政治、军事需要,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建设先进的高效运输网——铁路系统。  相似文献   

10.
英国早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遇到了困难;同时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承受着巨额贸易逆差。随后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下促使英属印度对华贸易的加大,利用原棉和鸦片吸收了中国大量的资金,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彻底解决了英国在印度和中国进行经济入侵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1.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丽莎白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授予它从事由好望角到东方一切国家的贸易独占权,以及在将来可能占领的殖民地里充分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等一系列权力,英属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股份制公司开始活动于东方贸易市场。英属东印度公司从1600年成立,延续至1857年,根据其在主要活动区域印度贸易、掠夺方式的变化,可以175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对东印度公司后期对印度的掠夺情况加以介绍,进而分析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谌焕义所著《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了,这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巴分治的专著。作者对由英国著名学者尼古拉·曼塞主编的12卷本档案文献《英印宪政关系——权力的移交,1942—47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英国从印度撤离的历  相似文献   

15.
英国议会在英属印度期间通过一系列森林法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尽管英国人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森林管理的现代化和林业技术的科学化,但是其政策措施仍不完善,而且森林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导致印度森林开发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印度森林学是当时英帝国各殖民地最发达的,成为其他殖民地学习的模本,印度森林学发展成为帝国森林学。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给英属印度的两大宗教族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带来了灵感,他们逐渐有了现代政治的意识,并开始在英帝国提供的舞台上学习现代政治。时任英印总督寇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1905年孟加拉分割。它打破了自1857年兵变风波之后印度民族主义长期"蛰伏"的局面,开启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大门。孟加拉分割对印度民族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国大党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敌对意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7.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8.
摔跤的地方     
卡罗是西方最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奉国王的命令,只带着两个助手到印度传教。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印度建起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神学院和16个分站,还成为了无数教民的精神领袖。他把《圣经》翻译成16种语言,在英属印度进行了一场道德领域的革命。卡  相似文献   

19.
印度独立之初,继承了英国在藏权益和对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仍希望保持在藏权益。经过谈判,1954年中印两国签订协定,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放弃了在西藏的特权。印度对西藏的幻想破灭后,在边界不断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最终导致中印边界危机的爆发。印度独立后的对藏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20.
印度研究生的失业情况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日趋严重,研究生的就业已成严重社会问题。印度政府为了缓和研究生失业所带来的种种矛盾,提出了“自我雇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