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社区教育多元治理体制的逻辑起点是满足转型时期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多元治理体制构建主要关注的内容是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其构建动力由多种复杂的力量交织作用.其中,国家引导是社区教育治理体制构建的主导力量,市场机制是社区教育治理体制构建的推动力量,社会力量的自身演变是社区教育治理体制构建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是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序性、有效性的制度保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基层,中央各项政策落实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避免体制机制冲突,保障体制机制有机衔接,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代表一个国家的治国能力,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首先要认真对待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平衡、工业化、城乡建设、公民权利、自然环境、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一个国家的必要条件。其次,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能促进社会协同,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需求。因此必须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时俱进的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代表一个国家的治国能力,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首先要认真对待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平衡、工业化、城乡建设、公民权利、自然环境、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一个国家的必要条件。其次,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能促进社会协同,满足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需求。因此必须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时俱进的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治理体制决定课程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组织与方式、权力与责任、路线与机制,是课程改革发展须首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在当代课程治理体制研究中,从统一转向分散,成为课程治理体制改革的最强声音;实现多元权力共享与多元主体共治,成为课程治理体制建构的最大共识。多元权力共享与多元主体共治是当代课程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却需规避因对“分权论”与“共治论”的过度诠释而引发的弱化国家治理权力、地位与作用的误判与误导问题。课程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意志与逻辑。课程治理属于国家职能,是国家事权、公权。推进课程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遵循国家逻辑,构建课程治理的国家体制,即国家主导与统筹的多元性、垂直型、一体式课程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倒逼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了建立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借鉴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益;加强制度建设,使合作治理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论,治理理论为改善和寻求国家的良好管理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它不仅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治理理论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国情,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市民社会力量的弱小、行政文化的滞后都极大地阻碍了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在我国的建立。所以,行政改革的深化、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新型行政文化的培育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责任分担”再到“技术治理”的变化。当前,政府的“超强控制”依然是中国教育治理体制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庞大、教育事务的多头管理与行政低效、由利益部门化导致的教育权力“名放实收”、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社会参与教育的缺失。中国教育治理体制改革的动力往往来自于中央-地方的互动关系,地方的制度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集权式“技术治理”到参与式地方民主治理是我国教育治理体制改革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它体现着国家对基层治理的意志,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便是这一意志的重要体现。共同性关系联结是共同体的本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性治理关系的建构。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宣传、动员、培育、整合、吸纳、服务等机制对共同治理的价值、主体、组织、资源、制度等治理要素进行集成,生成了把多元主体联结起来的治理关系,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以治理要素的聚合重塑社会关系、生成治理关系,进而构建社会治理有机体的过程。集成式联结为我们从关系角度认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挑战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优先安排需要一种"以服务为重心"的治理体制。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一种行政型治理体制,主要特点是"重行政、重管理、轻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于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国家战略,由此遭遇三大体制挑战:一是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体制的挑战,二是从低水平型服务转向高水平型服务的挑战,三是行政型服务转向协作型服务的挑战。公共服务优先安排首先是体制的优先安排与体制的服务性增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当前体制适应于服务优先安排,以服务优先振兴乡村,可以从横向功能、纵向结构两个方面对当前体制进行重组,以建构"重服务,强服务,均衡自治、行政与组织建设"的服务优先安排型治理体制,以服务现代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社会治理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推动服务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X社工中心通过义仓、义集的实践形式发展出以建构社区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路径。于此同时,X社工中心生成了其特有的旨在建构社区社会资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策略:建构社区桥接型社会资本的实践策略与建构连接型社会资本的实践策略。其建构社区社会资本的实践经验为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日益加剧,建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为探索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福建省利益协调机制应该内含:动力与平衡内在统一的利益调节机制,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培育社会组织并激发活力为支持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以及及时有效的利益矛盾预防和化解体制。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4,(3):53-55
与经济发展状况相比较,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治理手段相对短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机制尤其不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自身以及宏观管理体制等问题。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外部监督,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其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实现治理方式上的主体多样、治理效果上的社会公平、治理图景上的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和矛盾的凸显,城市社会缺乏有效组织和整合的状况,急迫需要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的建设与创新。基于城市社区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重新建构成为了政府的必然选择。选择合适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基于法律的框架,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和创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及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经历了统治、管理、治理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中顶层推动、多元化的公民诉求、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治理形势的倒逼为社会治理理念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受传统文化、既得利益集团、传统行政体制和社会组织发展薄弱的制约,当前社会治理实践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革新动力资源,通过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方式创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有效化解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阻力,确立社会治理理念,优化地方政府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构建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改善和寻求国家的良好管理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它不仅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治理理论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国情,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市民社会力量的弱小、行政文化的滞后都极大地阻碍了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在我国的建立。所以,行政改革的深化、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新型行政文化的培育,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治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根本动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主体的需求、利益吸引和制度创新,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推动、社会需求、政府推动以及技术支持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是一个合力的作用,是诸力量要素共同参与治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已经作为国家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我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运行"三期叠加"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可以不断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培养适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样态,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治理架构和校企发展共同体构建角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策略,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李翔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111-114
健全和完善的乡村治理体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缺陷、乡政村治管理失范、村民自治机制有待健全、农民政治素质亟待提高等。为此,需改革我国乡村治理体制,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整合乡村关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社会治理的种种现实困境表明,地方政府在中国总体社会治理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获得足够充分的重视和研究。本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问题频发多发的背景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在地方政府层面进入制度化、体制化阶段,即所谓的社会管理"新常态"问题。通过选取Z、W、B、G四市为典型案例,探讨和分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四种体制模式:"政法委体制"、"民政局体制"、"社工委体制"和"群工委体制"。每一种体制模式从牵头部门、组织结构、职能体系、治理逻辑四个维度进行界定和建构,并代表了党和政府介入、干预和管理社会的不同方式、边界条件和价值理念。针对牵头部门而言,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党和政府,两者的结合方式分为"合一"和"分离"两种类型;社会管理的目标包括"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两个方面,并可分为"秩序导向"和"活力导向"两种类型。由此,可建立一个社会管理体制的理想类型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中央的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地方政府选择不同社会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体制概念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和理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图式和目标路径,解析和揭示转型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推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