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四库分类法”是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也是目前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分类方法。“四库分类法”的礼教价值内核使其与现代图书分类体系相互独立。文章就“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划分古籍文献的关联性及各自局限性进行探讨,试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为古籍文献的统一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简帛发现看古书的体例和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讲的“体例”是指我们对古书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的理解,“分类”是指按这种理解建立的类型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简帛古书内容本身的构成方式,以及其不同类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这对阅读简帛古书来说是必备知识。  古书的体例和分类,郑樵、章学诚叫“校雠”。校雠学,表面上是簿目核对,实际上是历史比较1。它和古书的作者、年代、真伪都有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研究。中国的学术传统,自宋迄清有“辨伪学”,近代以来有疑古思潮,西方也有“文献批评学”(text criticism)。它们都是从怀疑的角度审查史料,…  相似文献   

3.
古代图书典籍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古籍分类是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之一。至今古籍分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存有分歧,归纳起来就是延用四库法类分古书和使用新法实行新旧图书统一分类两个观点的对立。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四库文献中心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库为古籍分类专用术语,是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图籍,"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后因称四部为四库.  相似文献   

6.
我们将焦点文献定义为:是在以它为基础而组成的类别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文献。虽然至今尚未有人提出过焦点文献的概念,但我们坚信:焦点文献确实存在于古代书目分类者的主观心理,并相应地影响着古代书目分类形态。《七略》“总别群书”为38种,其中的“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等8个类别直接使用了具体文献的名称。难怪早年姚名达先生说《七略》的《六艺略》是“以古书对象分”。此外,《七略  相似文献   

7.
《曝书杂记》算得上是文献学领域的一种名著了。虽然自二卷本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之久,但对这部著作的属性问题,人们的看法却还是有歧异的。近年国家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文献学分支中,《曝书杂记》是被分编委会定为“校勘学专著”的。这种看法是有所自的,早在百余年前,曾国藩作《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时,就论定钱泰吉的学术工作是“校古书”,并认为他著《曝书杂记》,作用在“以发其(校书工作之)凡”。散文家王拯撰《嘉兴钱先生家传》,也认为他一生的业绩是“勘订于四库名籍几编”,也提到《曝书杂记》,以为著此书  相似文献   

8.
阅报,得知《四库全书》即将全部影印发行。这是今日出版界之一盛事,值得我们在大事记中记上一笔的。提到《四库全书》,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论。他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他还把这同“明人好刻古书”、“今人标点古书”并列,说“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的话是很激烈的。今天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极左,但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假如有这样一位自以为很高明的艺术家,他看见了一尊唐人雕塑的佛像,觉得不够美,于是拿起刀子在上面大刻一通,改变了佛像的原来面貌,我们是该赞扬他作了“艺术加工”,还是应该骂他破坏了文物?  相似文献   

9.
书目数据库建设中的古籍分类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我国古籍分类的现状、提出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古籍分类的依据,同时对“四库法”的修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古书疑义举例》是俞樾的“小学”名著,他在《自序》中指出,由于语言变迁、文字演变,使得“古书疑义所以日滋”,而他写作此书是要“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P1。以下凡引该书只标注页码)由此可见,《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阅读先秦古籍的入门书,“举例”不是“举出例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后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多数中青年阅读古书,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即使那些具有一定古汉语功底的注译古书者,也经常在注译中出现一些错误。如老木先生批评的全译本《资治通鉴》中,将秦人不讲礼貌的表现“抱哺其子,与公并居”,译为“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就与公爹姘居鬼混。”译者把“并居”理解为与“姘居”一个意思。由此可见,如不把古书中文字的字义彻底弄懂,一字之差,就会谬之千里,闹出鲁鱼帝虎的笑话,而且还将贻误他人。 为了帮助广大中青年读者阅读古书,河南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年逾90的古汉语专家于安澜先生撰写的,王力先生生前为之题名的《古书文字易解》一书,奉献给广大读者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所谓“黑口”,是指古书书口的一种款式。(《辞海》释为“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似不妥。线装晚出,古刻本在采用包背装甚至蝴蝶装时亦有黑口。钱基博《版本通义》说:“垂至明初,犹见蝶装,则有明初黑口本《元史》残册”。)古书在书口(或称“版心”、“中缝”)上鱼尾之上,  相似文献   

13.
我前写《<四库全书总目>究有子目几何?》一文,已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同期读到央卒的《也谈<四库>子目》(顺便指出,《也谈》中也有一错,即说“67子目说”出现在“科技文献检索”科目中,实为179页,是“目录学概论”科目中),觉得我的前文太略,意犹未尽,现进一步对《四库》子目的歧异原因,承前文考之如下: 第一,有些书籍或文章的作者数错了或抄错了,因此就出现了与原文不一致的说法。我以为“64子目”、“67子目”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提要》的类目表相当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缺一项或多出一、二项都是可能的。如樊长新编著的《图书分类,(广西人民出版社83年3月版)一书中讲到“四库分类法”时说,《提要》分为经、史、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图书馆藏《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简称《进呈底簿》)是我们研究四库呈送书目的重要文献。由于原书藏在台湾,所以在四库学研究中很少有人用到这个本子,以致很多学者都不知道此本的存在。《进呈底簿》与《各省进呈书目》记载内容存在差异,此书基本保留各省呈送书目比较真实的面貌,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可以纠正《各省进呈书目》中的一些错误,补充其中的不足。这对研究四库呈送书目具有很高的价值。《进呈底簿》是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四库呈送书目,希望四库学者能够注意到此书。  相似文献   

15.
张升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143-146
《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办并抄入《四库全书》的《四库》馆书。《四库》稿本,即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这一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根本性的区别,如它们在范围、特点及来源等方面的区别。《四库》底本与稿本在《四库》馆闭馆后流散严重。不过,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是我们研究《四库全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四库禁毁书丛刊》的文献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四库”文献体系的完善与贡献;2.对“四库”禁毁书的系统普查与清理;3.收录子目对诸多专门史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余嘉锡先生,字季豫,湖南常德人,一九五五年已成为古人,生前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中华书局编辑。余先生平生博览群书,勤于著述,所治以史学、文献学、目录学为精。余先生钻研《四库提要》五十余年,撰成《四库提要辩证》二十四卷,此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及版本目录学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余先生是我国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而“其学问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陈垣《余嘉锡论学杂著》序)他自己曾深有体会地说:“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四库提要辩  相似文献   

18.
去年年底,看到消息说中华书局重新印行了余嘉锡先生的著作集,一套四种,包括《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论学杂著》,令人欣喜。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不少余先生著作的版本,但我还是看重中华的版本。四种  相似文献   

19.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 Helative Xndex) (以下简称DDC)在本世纪初被介绍到我国以后,对我国图书分类法起了一定的影响,被本世纪初我国的许多图书馆所采用。这是被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五四”前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国的知识分子痛感祖国的落后,想通过积极向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学习以图富强;在图书馆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新学科的兴起,我们原有的种种分类法如“四库”、“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书目”、“西学书目表”等等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所谓新旧学图书的分类问题,于是DDC便在这种情况下,1910年在孙毓修所撰《图书馆》一文(连载于《教育杂志》)中被引进。然而,DDC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所谓新旧学图书分类问题。于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借助于被引进的DDC,  相似文献   

20.
余嘉锡(1883-11955)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是辨证《四库全书总目》的第一部杰出学术专著。然而,有关《四库提要辨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更是少有论及。像胡楚生《〈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旨在揭示二书异同。廖璠《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则从考辨《提要》之得失、《四库提要辨证》之形成、《四库提要辨证》之思想方法三方面对《四库提要辨证》及余嘉锡的思想方法加以评述。可惜的是,这两篇文章均未涉及《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其他的,如廖璠《余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