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各学科门类基础知识的教育,其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各学科门类基础知识与社会参与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从性质角度看,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化、非职业性教育,而是一种办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与自由教育、全人教育相通,实质都是提倡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从目的角度看,通识教育关注的是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教育是维护个人自由,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由,在教育目的观上主张培养自我意识与责任感;在师生观上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主观性,发挥教师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创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人格的公民.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展示良好的个人素质,注重榜样教育的力量,冲破"光说不练"的俗套;加强数学文化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冲出"教书匠"的樊篱;强化培养目标研究,注重研讨性课程建设,远离"教死书"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国内外7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案例,对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培养目标方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注重跨学科性,兼顾学术性和应用性,在尊重学科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各自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识类、公共类、专业类、发展类课程紧密结合,国内相对注重专业教育,国外相对关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表现出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内容差异化、课程设置特色化特征;在培养过程方面,国内外高校注重构建体系化、常态化的学业学风机制,国外高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已形成特色化的实践教学设计.未来,我国高校应平衡三种高等教育哲学观,重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定位;关注通识素养与通识教育,构建嵌套型课程体系结构;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呼唤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拓宽实践平台与活动模式,构建有机融通的要素链.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高职教育中过于注重专业岗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即做人的教育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通识教育,探索通识课程的实施模式,变培养专职岗位人为社会人,深化、拓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其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移入我国时却变了质,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文化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得龙 《教书育人》2013,(27):36-37
一人本体育思想的内涵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物在美国倡导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其基本观点强调"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注重学生的自我需求,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自由,挖掘人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尊重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能。这一点与马克思所提倡"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特点,认为研究型大学都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追求真理,学术至上;学术自由,高度自治;以人为本,尊重师生;注重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凸显大学个性,注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可概述为: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全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至少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对当前的文化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一是文化教育与政治之关系,二是学术自由与大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计算机师范生教育过程中淡化师范生职业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高等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改革计算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升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中国实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绵阳师范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创新学院为平台,辐射并指导全校各个院系的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和机构设置,把创新教育全面融入师范教育,开发并强化师范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也为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系)的办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改革师范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促使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轨;调整教育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学前、小学师资培养;减少或隔年招收教育专业本科生,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升教育学院(系)办学层次,培养高素质专家型教师等。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师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内外、日常生活中对生物师范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期对新时期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有办学经费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教师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等。为应对挑战,师范大学应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以综合性为导向的转型,把握既有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为此,师范大学要加快非师范专业的建设,走开放型的学生培养之路,加强教育系科建设,西部师范大学要提高服务西部建设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新,逐渐由单一的师范型教育向研究型、综合型教育转变。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高师院校非师范生这一独特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其就业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机会与质量,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迎合社会对新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培养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具有较强的现实在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力求全方位、多维度地探寻提高教学技能的可行路径,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小学英语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各院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很难深入发展。这种现象与人们对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的理解相关。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绝不应该是传统高师培养中学教师那种学科水平意义上的学术性,主要应该立足于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所应具有的学科水平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美术师范教育存在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和美术毕业生就业布局严重偏差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美术师范教育的几点思考。认为只有学校办出特色、课程设置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一手抓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手抓学生特长培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等,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师院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和逻辑起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担负着基础型使命与职责。为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看,高师院校都亟须推进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