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起跳相关运动学参数的比较,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明显高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其助跑速度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我国跳远运动员的高助跑速度利用率增加了起跳难度,使其起跳获得的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由此导致其成绩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跳远中的助跑与起跳技术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较慢,起跳能力较差,腾起角相对较小,是造成我国男子跳远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我国运动员在今后的跳远训练中,应在保持较高速度利用率的基础上,合理增大腾起角,提高绝对速度,完善起跳技术.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男子跳远成绩主要因素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男子跳远技术原理,运用文献资科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主要运动力学特征送行对比分析,揭示绝对速度低、垂直分速度小、起跳技术不完善是阻碍我国男子跳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完成整个跳远的过程中,起跳技术是衔接助跑与腾空的中心环节,也是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保障。通过两台 JVC9800高速摄相机和 Ariel 图像解析系统对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着地角、扇面角和蹬地角都与国外运动员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缓冲时间过长,起跳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远,是影响快速支撑蹬伸起跳的因素,增强起跳腿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跳远的成绩;起跳瞬间踝关节角和膝关节角较小,髋关节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较为接近;腾起水平速度高于国外选手,但是腾起的垂直速度比国外运动员低。  相似文献   

5.
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起跳离地瞬间人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绝对速度和腾起角度上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在腾起角度上小于国外优秀选手的原因,为在训练中提高我国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助跑是跳远技术的基础,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而速度利用率则是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能力的体现。通过文献收集国内外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跳远运动学参数和速度特征。针对跳远运动中,绝对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以及助跑速度、起跳速度、速度利用率等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尽快提高跳远运动员短跑水平和绝对速度,在此基础上保持适宜的速度利用率增大腾起角度,使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配比更为合理,是提高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瞬间诸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起跳时垂直速度的变化是影响跳远运动成绩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对跳远起跳垂直速度理论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我国男子运动员在垂直速度和腾起角两个方面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差异,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7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男子跳远决赛中成绩排在前8名的运动员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对运动员起跳垂直速度,水平速度和起跳腿关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优秀青年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上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选取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远前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二维高速摄像的研究方法,采用APAS动作解析软件对跳远起跳技术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踏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速度损失量和腾起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都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提出指导跳远运动员实际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用相关运动学数据证明用“划船式短跑途中跑技术”助跑、用“跳远的划船式起跳技术㈦”起跳是世界级水平部分跳远运动员使用的技术;而低于世界级水平的部分优秀运动员使用的是经典跳远助跑起跳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说明助跑和起跳技术对跳远动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助跑、起跳技术的力学分析,对跳远技术结构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对助跑、起跳技术动作的改进,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平速度的利用率,有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对提高运动员助跑的稳定性和节奏感,准确、快速有力的起跳,以及加速能力和全程节奏的控制能力,提高跳远成绩,均有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无板助跑起跳练习提高跳远的助跑和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板助跑起跳练习对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感、节奏感的效果比有板起跳练习的效果要好,这对形成起跳的最理想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增大起跳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对提高跳远运动成绩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无板助跑起跳练习提高跳远的助跑和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板助跑起跳练习对起跳前几步助跑的速度感、节奏感的效果比有板起跳练习的效果要好,这对形成起跳的最理想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增大起跳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对提高跳远运动成绩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了跳远起跳动作的机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起跳动作技术发力的形式和特点,结合有关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5.
跳远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关键,通过对跳远踏板技术的分析使学生在训练学习中明确重点,掌握和完善跳远技术,提高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运动实验法和统计法,对同一级别男子三级跳远起跳(第一跳)技术和跳远起跳技术的速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跳远起跳更侧重于"用力跳",三级跳远第一跳则更侧重于"快速起".  相似文献   

17.
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是决定撑竿跳高成绩的关键因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内外数名优秀运动员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统计处理,经比较分析,提出一种新的助跑和起跳的技术,这种方法能提高助跑速度与改善起跳技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撑竿跳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取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跳投技术起跳阶段进行力学的比较和分析.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运动员的起跳速度与投篮水平紧密相关,高水平运动员在投篮时起跳时间更短,下蹲更浅,准备时间更少,在投篮时动作更为紧凑连贯;合理的摆臂对起跳影响较大,合理的摆臂动作可以使投篮动作更为轻松,动作衔接更为连贯,投篮动作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跳远运动员的腾空与落地技术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腾空、落地技术,有利于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的向前加速,使运动员保持高速、高重心地完成起跳,能够取得起跳和空中平衡良好的效果,有利于获得合理的落地姿势,减少落地时距离的损失,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Real-time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physical phenomenon is the graphing of displacement,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versus time data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motion of the object. Brasell (1987) found that students using real-time analysis with microcomputer-based laboratory tool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kinematics graphing skills as compared to students using delayed-time graphing (kinematics graphs produced after the motion of the object). However, using computer reanimation of videotaped images, Beichner (1990) found no difference in student learning between the simultaneous-time (kinematics graphs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mo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object, such as a video-recorded image or a computer reanimated image) and the delayed-time treatments. This investigation considers student analysis of videodisc-recorded images, with treatments over an extended time. Using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retention data,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learning difference between using simultaneous-time and delayed-time analysis for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kinematics graphs. However, the results imply that simultaneous-time analysis may have advantages in some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