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聂希 《华夏文化》2008,(3):23-25
“友”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先秦儒家的改造与发扬,它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枝繁叶茂。在如何选择朋友、与朋友相处等问题上,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恕、诚信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
单滨新 《寻根》2012,(3):100-105
以“敬老慈幼”为核心的慈孝文化是中华儒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中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蔡元培的儒家人格和圣贤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传承中华慈孝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之间积极涵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儒家文化对韩国风俗习惯、学校教育、影视宣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旨在探究学习和研究韩国继承与发展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经验,充分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6.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蒋庆中国儒学有两大传统,一为政治儒学,一为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心性儒学则以宋明儒学为代表。两大儒学传统虽一根而发,同源於孔子,但其所欲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内在的理路也因之不同。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的关...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自古以来圣贤体用不二、道器不离、彻上彻下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中国传统学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历代儒学大师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修心养性、治国安邦、社会和谐的系列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经过8年的认真准备和艰苦努力,《儒藏》首批成果终于在四川大学问世。首批出版的50册系儒学史料的首次收集和整理,字数达2600余万,被学人喻为“千古儒学第一藏”。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化的主干,《儒藏》的修纂将为中国化树立一面旗帜;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儒藏》的编成出版结束了儒学自古无“藏”的历史,2500余年的儒学献进入了系统汇集、编录和整理出版的阶段。“二氏(佛、道)有藏,吾儒何独无有”自此终成为历史的浩叹。  相似文献   

10.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一个与时俱变的开放系统,这从二千多年儒学演变史中可清晰看出.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在思想层面则是中国本土价值系统对异域文化挑战做出的创造性回应.唐宋间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它能否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翁化蜀,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文翁通过选拔蜀郡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以及修建学官、招收学生就地学习两项措施,大力推广儒学,从而成功改造了与中原文化异质的巴蜀文化,使蜀人从思想文化上一统于儒家学说.此举对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评论蒙培元新著<情感与理性>的形式,通过对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比较,意在揭示儒学当代阐释的一个崭新视域.文章提出,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的视域,不论采取经验论的、还是先验论的进路,都难以克服儒学阐释中的理论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一种新的视域:儒学的生存论视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9月9日至12日,由武汉大学传统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展开。其问,140位与会学就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儒学的发展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当代儒学的进一步研究,加强全球性儒学研究的交流与协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教育基金会、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4月2日至5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以"儒学的当代发展及其理论前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其中关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我们面向新世纪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采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9.
牟钟鉴 《寻根》2003,(6):8-15
一从历史上看,孔子思想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方向,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样一个大国,它的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常存常新,它的社会能够长期稳定、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世界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也有过政治分裂、军事对峙、民族纷争的时候,但最终它都能够克服这些对立冲突,走向统一。它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和地区的多元中保持一体,经受得住内部政治对抗和民族冲突的激荡和考验,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有着以儒家为轴心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积累…  相似文献   

20.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二程(程颢、程颐)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专家学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学就二程思想成为中国近古社会学术主流的内在根据、二程思想与北宋儒学、二程学说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二程思想与理学心学之源流、二程思想与佛道二教、二程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二程思想在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并对英国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一书作了评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