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二人以“轼”“辙”为名有何寓义呢?请看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  相似文献   

2.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②,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③。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④。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⑤。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⑥。虽然.车仆马毙⑦。而患不及辙⑧。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⑨。  相似文献   

3.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相似文献   

4.
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佑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十数种,今据子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相似文献   

6.
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为这取名事,他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他在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只能作“外饰”,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仆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瞧,长辈对后嗣期望之切、考虑之详,全融…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目前有三种情形:一是在“辙”下用逗号隔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都是这样标点的。二是在“下”和“辙”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三是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在“下”、“辙”、“登”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三种不同的标点,反映了对这句话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下视”理解为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中有两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我认为应在“下”与“登”后分别断开,“辙”后改逗号为分号,才符合史官之本意。如此,则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先说“视”与“望”。文中“视”的对象是“辙”。“辙”的含义是车的“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在车上“向下”当然可以看到。但要看出名堂、看出道道来(如后文曹刿所言“视其辙乱”),则非下兵车  相似文献   

9.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宋代苏洵、苏轼和苏辙,各有一篇《六国论》(以下分别简称《洵论》、《轼论》、《辙论》).“三苏”《六国论》均属史学论文,但各自的立论角度和文章风格各不相同。将“三苏”的同题文章试作比较,可能有所裨益。论“弊”是老苏的立论角度,作者劈头就旗帜  相似文献   

10.
<正>“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人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这是苏辙写的自题小像,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志趣。苏辙,字子由,四川眉州(今眉山市)人,进士出身。“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以“辙”入名者极少,其父希望他如车辙一般,能让功,也能避祸。在大宋朝堂、文坛之上,他均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13.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15.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教师的标准和从师的原则时,曾这样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贼,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吾师道也”的“师”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选注的《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O年九月第一版)上说,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何乐士等同志  相似文献   

16.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世称苏文公,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曰迟。”(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苏洵和兄长不一样,从小不爱学习,到27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后,去考进士,不中;又去考茂才异等,亦不中。于是愤而焚毁以前所作,潜心攻读,广泛积累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课,“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多年来都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依据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必须符合情理。那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就不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18.
<正>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可以象形表意,体现了古人亲近自然、意在言外的思维特点。故此,笔者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象形文字的世界,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见字识人,由字入景,辨字悟情,感受汉字文化的渊源精深。一、从"车"到"轼"和"辙":见字识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关系。于是,笔者引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来区分人物——"轼"和"辙"都有"车"字旁。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各地试用的部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曹刿论战》篇。由于对其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理解不同,标点就各异,在运用电化教育时所画的有关场景自然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怎样正确标点“登轼”句?我们认为,既应正确理解古代“轼”的含义,又应细玩“登轼”句上下文的文义,还应根据《左传》作者在使用动词“下”、“登”时的行文习惯。前两点,《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陈富槐、彭延铭同志已有所论述。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左传》  相似文献   

20.
王辰霞 《辅导员》2013,(21):24-24
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谈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聪慧的小雪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发现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是车字旁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马上有人联想起苏辙的“辙”就是“南辕北辙”的“辙”,这“辙”字不是“车轮压的痕迹”吗?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车轱辘印儿”。难道饱学多才的苏洵就给儿子起名叫“苏轱辘印儿”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