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学生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诵读内容,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古诗文的内容,积极地帮助学生将古诗文精髓内化心灵深处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理想化,让传统文化精华在学生的身上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许多老师虽然都意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力度不够。设计教学法时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诵读法。但课堂上却很少着力,或昙花一现,或浅尝辄止,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醉翁之意已忘洒。(二)生硬无趣。课堂上有读书声,但声非琅琅,是扯天扯地的喊读。是梗着脖子的硬读.是不得不读,是“应景”读,投有创造性,与诗歌的本相失之交臂。渐行渐远。面对中学生日见式微的读诗热情和日趋单薄的传统化底蕴。我们不禁反思:如何让学生爱上诵读?如何让诵读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呢?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担任了多年语文教学工作,在古诗文诵读教学方面也积累了点滴经验,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到宋明散文……虽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点滴滴,却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灸人口的妙文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是学习古诗文  相似文献   

5.
吴思玲 《文教资料》2014,(13):47-49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大声朗读,读熟)为要,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拉近距离;滋养语感,提升素养;理解内涵,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品味古典诗词意境和情感的钥匙.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古诗文的味道来呢?  相似文献   

7.
有效诵读是对课堂朗读手段运用的理性把握,是叩开古诗文朦胧、灵动、丰美意象的不二法门,是对诗文外形的小心呵护和情思的轻柔触摸。古诗文学习中的诵读,其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宽泛的,它至少可以包括音读,悟读,意读,境读,情读,引读等几个层面。这些诵读的方式随着诗文学习流程的展开而有序呈现,次第参插,必将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天光云影的纯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正>一、身教感染,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学生对经典古诗文感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有丰厚的诗文底蕴,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浓厚诗文气息的课堂,时时刻刻地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我把诵读古诗文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要所学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更需要将经典文化智慧引入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实践与探索,让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个性飞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要加强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读进去,体会到经典的魅力。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应该是代替学生阅读,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能够真正读进去,对文  相似文献   

11.
经典诗文是被普遍传诵的文章,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我校成立了"颂歌中华经典,丰厚书香内涵"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初步形成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课前诵读,揭示课题,简介背景、诗人,过音关,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展读诗文。这八步教学法将指导今后老师的古诗教学。  相似文献   

12.
张丽梅 《广西教育》2012,(24):45-45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让学生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几年多来,我们诵读着,摸索着,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经常吟诵古诗文,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想象,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通诗句,读出情感,读出诗韵,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在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挖掘古诗文本,陶冶学生性情  相似文献   

14.
诵读课也是教学的最常见的课型,我认为一堂好的诵读课,就是以诵读为主,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读,乐于诵,乐于思,乐于听,创设读的意境,营造氛围,基于对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声情并茂,口诵心悟,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相似文献   

15.
诵读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宋代的朱熹认为“诵读”为“真道学第一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也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见,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热情,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目的。这些选在教材之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沉淀中的精髓。学生要体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是…  相似文献   

16.
听青年教师执教古诗词,鲜活的课例带给笔者思考: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至少需要经历五个层面的诵读、体悟过程。一读,解题正音,诗文要读得字正腔圆这一层面的读首先要解决生字、多音字、汉字古音等的发音问题,要给学生三分钟以上时间自主练读。在此基础上,要结合诗文意境大体解题,引领学生初步把握诗文基调。看似简单的诗题理解却需综合素养的支撑,对小学生来说,要启动知识储备,建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经典诗文,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要把培养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培养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的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小红 《学苑教育》2023,(10):37-38+41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诵读所占据的地位比较高,且其教学量也比较大。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会让学生的文学品位变得更高,但是其整体教学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或者厌烦的情绪,这就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古诗文诵读能力应当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体会并感悟古诗文所蕴含的深意,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仍旧会存在着弊端性的问题,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差。对此,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当前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解决其教学阶段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探索时代的轨迹,进而培养发展学生的感情体验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自从我校创建特色学校,开展"诵读写"活动以来,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册《论语》,每周一、三、五早读都由老师领着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开始学生诵读的兴趣很浓,铃声一响教室里就立刻响起琅琅的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学生对诵读失去了兴趣.怎么办?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的任务摆在了老师的面前.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强调多读,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在各学段课程目标中都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的要求.在小学阶段,优秀古诗文的教学目标不外乎两个方面(抛开"学习生字词"不谈):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二是感悟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即:低、中年级"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高年级"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以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基础性目标,是必须达到的;"感悟诗文的内容和情感"是发展性目标,在目标的达成上允许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弹性,不追求绝对的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