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传统山水田园文学是一种专属于文人阶层的文学,以隐逸、避世的思想为基调,因而在现代社会现实主义提倡者的眼中,一向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美本身便有其存在价值,从山水田园文学中所发掘的丰富自然美,是值得探讨与推广的。现今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相当疏离,而山水田园文学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审美文化,都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省思的参考与借鉴,从这方面看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伦理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以此为指导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代中国很多文人志士利用文学形式回应生态危机,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现状,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关注,期待能推广生态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的各类文学样式中,词与女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词的传播到文人创作以至审美风格都与女性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倾注了贬谪文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将自然山水的审美与道家的哲学体验融合为"天人合一"的完整意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自然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自然探索及人自身认知的不同,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同。人对自然认识的变化,影响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创作。拟以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为主线,探讨这种变化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人与自然(天地)、文艺创作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思考。在《原道》中刘勰从文学本体的理论视域对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其理论在文学的本质与起源、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创作主体与自然(世界)关系等认识维度上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自然中,每天人们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产生着影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儒、道等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中广为流传,并被设计人员广泛的运用于设计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如何在环境与发展间取得平衡,重新回归与自然的共处,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现代设计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以设计实践来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首先要摒弃错误的人与自然关系论.其二要明确建立一种良性与理性并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三要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外化为一种道德行为.这个社会只有问题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从内心有改变的意向与行为,社会才会不断走向光明,人与自然才能根本上达到一种和谐共生,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谈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从柳氏文字切入,将研究对象扩及到中国文人这一群体,谈古论今,纵横千年.通过梳理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这种关系的渊源及发展,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形成的较为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怪小说既是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献中直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文字。对神怪小说的解读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寓言精神"影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们对神怪小说的自然本真意义的接受。中国神怪小说客观上显示出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国神怪作品中还包含了激进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些貌似怪异的故事中也不乏宝贵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但是异化劳动却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使它们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自然对于人来说成了异己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会被共产主义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性及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能获得。人与自然关系极其丰富,它包括四个方面:人适应自然界并受自然界制约的关系;人对自然实践的需要关系;人与自然伦理的,道德的关系,人对自然审判的关系,其中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审美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在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传承不断的一席之位:最初,中国的上古神话、《周易》等作品中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来,出现了许多自成一家的说法,但总体上都是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关系,并且其中有些派别已经意识到人的力量的强大;历史发展至近代,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被极力凸显,当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最佳状态。现当代文学很多作品对此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