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红楼梦>十二支曲,氤氲着佛教的慈悲气象与悲悯精神.曲辞对十二钗命运的概括,揭示出人生的种种痛苦,表达了超越痛苦的精神企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超越的动力,正是佛教"体怨进道"的精神;其超越的经历,正是由"求不得"达到"无所得"的过程.在小说中,这一过程具有思想与结构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并汲取佛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解了痛苦,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佛学意趣,增添了悲怆之美、超逸之美。这是研究李商隐诗歌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然而,这种宗教超越对李商隐来说,只是局部的,从总体上看,他的诗并不是对佛理的简单演绎,不是“导人入佛智”。李商隐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仍然跳不出情爱牢关,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感性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坎坷的人生 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是痛苦的。是令人为之痛惜的。少年的李商隐为振兴家道而悬头苦读,十九岁时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而聘入幕府,次年李党的王茂才爱其才而聘入幕府,并将其女儿嫁与李商隐。牛党视李商隐为背义忘恩之徒,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漂泊。加上妻子的病逝,又给李商隐以沉痛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6.
一、坎坷的人生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是痛苦的,是令人为之痛惜的。少年的李商隐为振兴家道而悬头苦读,十九岁时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而聘入幕府,次年李党的王茂才爱其才而聘入幕府,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一生的荣辱成败与令狐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他两人的关系, 学界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令狐绹以李商隐依附李党为背恩忘主, 对其打击压制无遗力, 对造成李商隐的人生悲剧起到重要作用。从他两人交往的忠实和诗文, 结合晚唐的幕府文化考察可见, 李商隐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他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行为言论造成的, 而令狐绹对李商隐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力所能及的帮助、照拂。设若没有令狐绹, 李商隐的人生殆将更加艰危、悲惨。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一生的坎坷、痛苦众所周知,令人惋惜。漂泊无依使他每每以残败景象为背景来咀嚼自己的百味人生,进而形成惊艳凄美的废墟意象。本文主要探讨李商隐废墟意象形成的原因及审美价值,从而解读其诗作的凄美意境及因此而形成的丰富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的思想跟随其人生阅历而日渐倾佛,他的词作为其内心的“爰书”,也有着浓厚的佛禅情结.龚自珍经常在词中提及佛、禅,龚词也涉及不少与佛禅相关的意象.龚自珍虽从佛禅的宁静中寻得了片刻的安慰,但是终未沉溺其中.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十二支曲,氤氲着佛教的慈悲气象与悲悯精神。曲辞对十二钗命运的概括,揭示出人生的种种痛苦,表达了超越痛苦的精神企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超越的动力,正是佛教"体怨进道"的精神;其超越的经历,正是由"求不得"达到"无所得"的过程。在小说中,这一过程具有思想与结构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轼人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处于贬谪生涯中,佛禅使得苏轼在痛苦的贬谪生涯中能安然自若,泰然处之。将苦难化解于无形,化解于内心之中。佛学的般若空性彻照人生,自我解脱,随缘自适,以超脱豁达态度对待自己和人生,同样也启迪了苏轼的谐趣词创作。  相似文献   

12.
苏轼人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处于贬谪生涯中,佛禅使得苏轼在痛苦的贬谪生涯中能安然自若,泰然处之。将苦难化解于无形,化解于内心之中。佛学的般若空性彻照人生,自我解脱,随缘自适,以超脱豁达态度对待自己和人生,同样也启迪了苏轼的谐趣词创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超越解脱”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潜在层次进行研究,通过对儒家、道家、道教、佛禅各派所包含的“超越解脱”意识的剖析,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同一的生命归趋倾向,亦即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自我消融到自然世界之中,求得生命本身的愉悦适意和“在此”的永恒性。这与我国古代以看重生命的实在性为轴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李商隐素有“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一生为仕途奔波,却对佛教有了虔诚的信仰,这看似矛盾,实则折射了一个封建社会末路文人的痛苦人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5.
张忠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1):103-105
李商隐的忧郁即其被抛在才志高超而肉身却委于现实泥淖的人生晕訾眩。由生态的姜苦到诗意的心灵孤寂,进而至深、至真、至切地体悟了宇宙人生的悲剧内蕴是李商隐忧郁的内在逻辑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忧郁弱化、淡化着诗人的理想与激情,因而具有一种精神落荒的特征。这种特征涵养着李商隐诗作的真味。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生涯长迭40年之久,若以其作品主题的形成和人物的成长历程为观察点。则其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抗拒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以及超越人生的痛苦和虚无。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形成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存体验,它既是海明威“硬汉子”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更是海明威人生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诗歌工于用典,典故的运用使他的诗歌意蕴深刻,含义丰富。本文探讨了李商隐诗歌中运用的《庄子》中的部分典故。李商隐诗歌中所用的《庄子》典故不仅可以表达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积极入世的心态,还能概括他仕途碰壁、心存退隐的心态。从他对《庄子》典故的运用中,展现其短暂一生中进退不定的矛盾心态,志向高远却又仕途坎坷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萌生了强烈的出世情怀,渴望到"天"上寻找慰藉."回天"意识构成了戴望舒诗歌的终极性超越主题.在他那里,终极性超越是许多具体人生问题的累加,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是生、老、病、死,这些世俗人生的问题蕴涵着许多人类本体意义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为历代人们推崇、传诵,主要是凭借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独特价值.李商隐的"无题"诗脍炙人口,至于其所寓内容诸家所说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