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论及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就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过程中对内(需要和能力)对外(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试图为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不通西文的翻译家林纾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然而,在其180余种文学译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讹错,成为众多评论家评论林译小说忠实与否的焦点。文化操纵理论的出现为研究林译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历史的眼光对其做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即这些讹错是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共同操控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为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译者及其译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个文化对话、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从意识形态的操纵可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林译小说。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自身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文化观念等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文化选择。研究翻译的文化构建作用,要重视译者主体性、读者的文化期待,并辩证地对待翻译涉及的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是古老中华帝国三千年来东西激烈碰撞、交流、翻天覆地变化之时期,东南沿海各省更是首当其冲,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涌现出了严复、辜鸿铭、林纾等等文化巨人,史称"福建三杰"。  相似文献   

8.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其昶有桐城派古文“殿军”的美誉,其文深受林纾、陈宝琛、章太炎等遗老或激进思想家的推崇。其古文多抒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哀婉、感伤之情,又善言情,出之以六一风神,能尽俗且多施博喻,故而有较强的感染力。林纾等人推举其为当时第一作手.并非虚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