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日益受到美国的重视。美国对意大利的政策是确立和维持意大利的亲美反共,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参与政府而落入苏联控制。为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在1951年确立一项对意大利的全面心理战略计划——"消磁"计划,通过各种隐蔽加公开的心理战手段,消除意大利共产党对民众的吸引力,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参与政府。由于意大利政府的不合作,该计划当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杜鲁门之后历届政府实际贯彻了该计划的大部分行动建议,最终帮助美国政府实现对意大利的目标,意大利共产党始终未能参与政府。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迅速控制了欧洲14国,英、美军队只对意大利进行了攻击,一直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一直是在一种几乎没有外忧的环境下进行疯狂的侵略,西部防线并不紧张。只有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在望、德军败局已定时才决定对德宣战。1944年6月,英美军队突然在德军控制下的  相似文献   

3.
~~产党和工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具备了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军事政治力量,这成为美帝国主义者对外扩张称霸的主要障碍。美国决策者担心时间将对苏联有利,苏联将会填补由于德国和日本战败形成的真空,而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将向苏联寻求鼓舞与帮助,将会有一批国家吸引到苏联轨道上去。他们还担心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将合法或非法地夺取政权,从而大大加强苏联的力量。杜鲁门上台后,为了制止世界进步力量的扩大,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政策,另一方面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手段,资助和扶…  相似文献   

4.
苏联出兵东北,是二战后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只有了解当时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它在客观上产生的历史作用,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集团挑起的,它们是当时全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经过全世界人民英勇而又艰苦的斗争,丑943年7月,意大利的反动政府首先垮台。接着,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宣告失败。这时,只剩下了日本帝国主义.它的实力虽未遭到致命的打击,但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齐二战处于结束前夕,美英盟国、苏联在处理日本问题上微妙关系,反映了这些国家自战时合作到战后…  相似文献   

5.
有一年,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跟着妈妈回苏联去了。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德军入侵苏联后纳粹德国的外交活动。由于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不断溃败,纳粹德国的外交与战争完全融为一体,已无独立的外交任务。其间的主要外交活动: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劝诱日本进攻苏联,为寻找摆脱战争出路而秘密谋求单独媾和。但这些活动仍没有挽救纳粹德国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9.
苏联成立后,被世界视为"共产主义"的现实代表.然而,自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美国却将最初描述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主义"标签贴在了苏联身上,将苏联视为同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一样邪恶的极权主义国家.二战后,杜鲁门政府就是以反对苏联扩张极权主义为由对其推行遏制政策,并为美国社会普遍接受.但事实上,共产主义与极权主义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莫斯科审判"的影响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误解,使美国将苏联视为"极权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苏联胜利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的一年。由于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英勇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第五个五年计划关于工业方面的生产指标在今年五月一日以前就提前完成,也就是在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苏联已经逐渐成为事实了。从下面一些生动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国家经济面貌在十月革命前后有多大的变化。发电量等于五个国家发电量的总和革命前俄国的发电量占世界第十五位,现在苏联的发电量占欧洲第一位。今年苏联的发电量更增加到等于西德、意大利、法国、瑞士和挪威五个国家的发电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权与苏联政府保持了长期密切的、不正常的特殊关系,而对这一关系一直以来就缺乏研究。本试图就盛世才与苏联同盟基础的破裂作一初探。笔认为1940年11月《锡矿协定》的鉴订标志着盛苏同盟基础的破裂,盛苏同盟基础的破裂是该基因固有矛盾决定了的,是苏联对新疆控制及其在新疆权益要求直接威胁盛世才在新疆实际统治地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二战之后,在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霸权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废墟上,在近代殖民主义的两大先锋英、法两强的苟延残喘的叹息声中,确立了新一代霸主美国和苏联共同把持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曾义无反顾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但因为国家利益遭到苏联领导人大  相似文献   

13.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意大利统一,从中央集权到大区自治,从罗马教廷的控制到天民党的长期执政,这是发生在意大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次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传统的断裂与延续,是意大利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纳粹德国人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它结盟的法西斯意大利没有立即参战,却宣布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关于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看法很不相同。有些苏联史学家一味强它们的融洽和一致,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在意大利史学家中间,一些人突出意大利对德国的“服从”,认为“整个非交战状态时期的历史都留下了从属于纳粹德国行动方针的烙印”。另一些人则承认在这个时期的意德关系中存在着“摩擦”和“不公开的论战”。总之,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意大利外交文献》对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及其对意大利参战的影响作一番新的探讨,这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德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对于苏联国家和社会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苏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在这一体系之中,书报检查乃是最重要的核心机制,在意识形态控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书报检查的严酷程度可以说是与意识形态控制相对应的,研究书报检查制度不仅能令人们了解在出版和其他媒体行业中书报检查具体如何施行,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控制问题更加清楚明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对于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相关内容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6.
苏联哲学在其发展的后期.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人道化过程。这是苏联哲学的实质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而且对苏联的改革和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理解苏联历史性巨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总结的重要历史现象。一人道化──1953年以后苏联哲学发展的基本倾向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与整个苏联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相适应,苏联哲学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方面,苏联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课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传统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新内容被发掘出来。对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7.
图画简释: 图①:战后,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国联合加拿大、法国、英国在内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成立了北约。北约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军事集团。图中表现的是美国既想利用北约控制欧洲,还想利用北约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的对外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正是在这个苏联称霸世界野心高度膨胀的时期,苏联耗尽了国家全部发展潜力.在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霸全球的竞赛中,显露出种种不可避免的败北迹象。文章开刨了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决策背景出发.分析其扩张性对外政策的成因,进而看它对苏联国内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先南 《历史学习》2001,(12):16-16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在意大利,但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尼德兰爆发。意大利为什么没有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呢?这里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当时意大利只是一个历史名词,国家长期四分五裂,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如课本上提及的马基雅维利即是分管外交和军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的国务秘书,而佛罗伦萨共和国只是当时诸多分裂政权中的一个。马基雅维利痛感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因此他主张不择手段完成国家统一。他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和技术等手段对苏联经济进行战略挤压、围堵、控制、诱导等政策,加剧苏联经济困难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走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